本报讯 (通讯员 陈敏 黄燕) 十月瓜果飘香季,产销两旺喜丰收。连日来,岑巩县思旸镇的200亩优质西葫芦迎来了采收高峰期,各地收购商纷至沓来,产销两旺的西葫芦成了当地群众增收的“金葫芦”。
走进思旸镇新安村西葫芦种植基地,只见成片的绿叶中点缀着朵朵黄花,盛放的黄花下是一个个鲜嫩饱满的西葫芦。村民们忙着采摘、套袋、称重、装车,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今年的西葫芦长势很好,基本能实现一叶一瓜,我们主要采摘一斤左右的嫩瓜,能更好地保证品质和效益。”西葫芦种植基地负责人黄海燕说。
依托新安坝区土地资源优势,在杂交水稻收割后,思旸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按照“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的带农益农产业发展方式,从广西引进种植主体,因地制宜发展精品蔬菜西葫芦产业,有效提高土地附加值,为促进农民增收创收,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产业基础。
“西葫芦产业的‘入驻’,为村民开辟了‘家门口’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使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新安村党支部书记田勇说。
产业兴村,就业富民。西葫芦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一般种植30多天后可以采收。进入采收期后,可每天进行采摘,采摘期持续两个月,每天固定吸纳20余名村民务工,能有效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直接来基地干活,下午四五点钟收工,领了工资又去接孩子放学,给他煮饭吃,监督他学习,顾家赚钱两不误。”每天家、学校、基地三点一线的生活,让新安村村民蒋东菊觉得充实又快乐。
西葫芦又叫角瓜、白瓜等,果实呈圆筒形,果面平滑,皮薄、肉厚,营养好吃,容易加工,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种类。刚从地里采摘的西葫芦,打包好后,直接由客商“上门”收购,发往上海、天津、湖南、广西等地,销路完全不愁。
“新安村的西葫芦露天种植、光照充足、色泽鲜嫩、口感甜脆、个头匀称,销路好,我已经连续在这里拉了5车,一共30吨左右。”来自都匀市的客商杨国民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思旸镇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积极构建“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西葫芦、冬瓜、豇豆等精品蔬菜,带动群众以菜生“财”,以菜聚“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