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04日

雷山县人民法院发出全国首份非遗司法保护令

本报讯 (记者 陈正莲 通讯员 张百忠 朱洲 杨海) “责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不得在网络销售平台上使用有原告王增世肖像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作为宣传材料,立即删除涉原告肖像的图片下所有商品的链接。不得再度损害原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声誉,否则将依法严加追究。”这段严厉的措辞,来自雷山县人民法院在近日发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

今年66岁的王增世,是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苗族医师,他出生于苗医世家,是家族第八代苗医传人。王增世从医40余年间,运用祖传秘方并不断补充完善,成功救治了数十万名省内外患者,并带出徒弟60人,还将蛇伤秘方免费传授给2万余人,挽救了无数蛇伤患者的生命。他德艺双馨,成为雷山县苗医药代表性人物,在全国中医药界也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2018年,王增世被国家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传承人。

今年9月,王增世在互联网上发现,江西萍乡市文秋英(化名)利用其电商平台,销售头发增长液商品,在商品详情页大量使用自己肖像及相关诊疗、传习的图片,图片上还标注“自家医药、生发古方、传承百年”“祖方防脱生发密发”等字样。王增世认为,文秋英擅自利用自己苗医药名医的形象,对其销售产品进行虚假宣传,损害了自身合法权益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医药的声誉。王增世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国家级非遗项目苗医药的声誉,更好地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向雷山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收案后极为重视,深刻认识到,雷山作为全国非遗大县,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便达15项之多,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些“文明之根”,是维护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的题中之义、现实之紧,人民法院不能缺位,司法保护势在必行。王增世的诉讼,具有一体两面性质和典型意义,该院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办理。

法院认为,被告文秋英在未经许可情况下,使用王增世肖像对所销售商品进行虚假宣传并牟利,其行为已侵犯其肖像权,并损害了原告方国家级非遗项目苗医药的声誉。

基于此案的警示性、紧迫性,为避免损害后果及不良影响继续扩大,雷山县人民法院在具体办理之前,先行发挥司法能动性,依法及时发出司法保护令,对被告文秋英的侵权行为紧急叫停,震慑了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侵权行为,为非遗项目罩上了司法保护“金钟罩”。

经网络数据显示,雷山县人民法院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系全国首份,是在保护非遗上的创新司法举措。

--> 2022-11-04 1 1 黔东南日报 c201458.html 1 雷山县人民法院发出全国首份非遗司法保护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