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04日

影响黔东南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多种因素

○ 剑河县第四中学 彭再鑫

在实施素质教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教育新阶段,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黔东南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有利的因素,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有积极的因素,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在此就黔东南农村中学德育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目的是想利用有利的因素,克服不利的因素,发挥积极的因素,消除不利的因素,以解决黔东南农村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把德育教育工作搞出实效,更好地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一、影响黔东南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的外部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德育工作有法制保障。由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教育法制建设的进程尽管有曲折,但从未停止,到1995年3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标志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教育实现了有法可依,同时也明确了国家未来的教育方针。多年来,国家动用各种媒体努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而且在1998年后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仅明确了学校为什么要培养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给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方向。

2.群众对学校德育工作有很高的期望。这是我们的工作压力,也是学校德育的动力。在广大农村,许多父母自认为小学阶段教育自己子女还得心应手,初中阶段后子女越来越不听话,只有靠学校才能把子女的一些行为偏差纠正过来。这种期望支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职工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3.民族的优良传统正逐步得到挖掘和发扬。随着西部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各民族村寨乡村游、农家乐等多种旅游形式的出现,许多民族固有的诸如善良、勤劳、热情好客、诚信等传统文明得到了肯定和发扬,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修正。

4.本地德育资源的利用。历史上黔东南苗侗各族人民举行过多次反抗封建统治的起义斗争,在现代革命史上,红军长征中经过了黔东南的大部分县地,这成了黔东南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资源。这些存在于黔东南的无数红色旅游景点、红色足迹,就是学校德育工作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的最直观的教育基地。

(二)不利因素

1.职能部门在执行法律法规的力度上不够,许多文件规定停留在形式上。有相关文件规定学校周边多少米内不得有小吃、网吧、游戏室,不得摆摊设点等,这些规定乍看很认真、很负责,实质上治标不治本,效果非常差。同时对寄生于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台球室,学校无权管,有关部门又推来推去,监管不力,导致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室、台球室的无序和泛滥。

2.学校周边社区、部分村寨一些风气不利学生成长。打工潮思想仍是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学生染上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与社区、村寨娱乐形式贫乏有关。特别是原来文化水平低的青年出去打工吃不了苦后,逐渐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又回到家乡来混。这部分人整天游手好闲,对青年学生的影响特别大。这些虽不是主流,但是就像良好的品行可以影响人一样,不良的行为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传染。

3.家庭德育教育不力成为德育问题的消极因素之一。农村普通家庭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但这些愿望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学生成绩的排名上。也因为诸多因素,家庭教育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简单粗暴,如经常有家长振振有词地交代班主任或熟悉的教师“子女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直接给我打!”在家庭中动粗的家长不在少数。另一种极端是过分溺爱,打工大潮使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的沟通少,父母直接关心、监护权力的“旁落”又导致出现另一种现象——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今天的农村往往以一种赤裸裸的溺爱方式出现。父母的远离、隔代的溺爱使留守少年形成纪律散漫、学习松懈的品行具备了滋生的温床。归纳起来农村家庭德育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少,方式方法不科学。

二、影响黔东南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的学校因素

(一)积极因素

1.黔东南农村中学内部机构设置比较完善。学校一般都设有分管德育的校长、政教处、学生会、团总支、宿管办等。做得好的学校一般要求个人和部门开学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这些举措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有序进行。

2.学校一般有较完整的各种制度。随着“两基”工作的推进,各种制度正日臻完善。如针对学生行为、语言的各种规章制度纷纷出台,政教处、班级、宿管办都有关于学生品行的相关规定上墙,学校还制定了家访制度,升国旗制度,在学校醒目处往往有鼓舞、警示性的标语。

(二)消极因素

1. 黔东南农村中学校园整体环境缺乏足够的德育氛围。一些名人名言要么毫无选择地在校园内到处张贴,要么又少得可怜。个别校园永久性的标语、校训已模糊不清。有的国旗一挂就是一个星期,一个月,陈旧、破损的也不及时更换。学校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对伟人名家的宣传很不到位,针对性不强,而且教条、空洞,效果极差。例如注重伟人的结果教育,忽视伟人成长过程教育,注重对伟人名家伟大人格魅力的敬佩,忽视对伟人名家形成这种人格魅力的背景和过程的剖析。

2.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德育工作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由于黔东南农村中学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甚至滞后,素质教育搞了多年,但统考成绩仍是决定老师命运的法宝,这样自然会出现素质教育幌子下的应试教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老师抵制、埋怨德育活动占用上课时间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占用下午时间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大会,用两节课时间举行“12·9 ”演讲等等活动,组办部门要与学校、教导处进行协商,一般只能占用政、史、地、音、体、美的课来完成。

3.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工没有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各部门可操作性方法不多,形式单一,不具体不深入。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行为偏差缺少分析,很少善意引导,各部门相互各自为政,或互相推诿,教师认为做学生思想工作是班主任的事,而班主任认为学生小问题由自己管,违纪的事是政教主任管,学生思想要求进步不进步是团支部书记的事,公共场所乱丢垃圾、吐痰等不良行为是值周教师管的事。这些现状,表面看各负其责,实际上分散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合力,不是集团作战而是单方面作战,不是全线出击而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其结果可想而知。

4.安全问题成为黔东南农村中学德育活动开展的瓶颈。在黔东南广大农村中学,安全问题的重视,安全责任的明确并没有使诸如春游、秋游、扫墓、重走长征路等活动更有保障地开展,相反,一切有可能涉及学生安全问题的活动一律取消。学生整天就是教室、寝室这样两点一线的重复,这样的结果是上级、学校、教师惧怕承担责任,采取逃避的态度造成的,这有违素质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 2022-11-04 1 1 黔东南日报 c201475.html 1 影响黔东南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多种因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