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河县城关第五小学 赵仕兰
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不是特别关注,使得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任务和知识灌输的问题仍然存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兴趣为带动力量,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在行之有效的方式下有序开展。
一、教师正确引导,提升学生阅读意识
小学生的意识观念较为薄弱,对学习的态度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主观意识在十分坚决的情况下才会指引他们做出正确的学习行为。小学生的意识建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阅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意识,并对阅读产生积极的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对教学开展及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向学生传达阅读的重要性,在反复的强调下促使学生在意识上作出转变,端正态度进行阅读学习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学方式,使其贴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条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阅读的乐趣。另外,教师的正确引导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局面,使其发挥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配合教师完成语文阅读教学。
二、创设情境,从阅读内容中产生兴趣
小学生的阅读开展主要依托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同步开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其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阅读兴趣。课堂教学中的氛围营造从课题导入环节开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深入阅读。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资源,包括电子课件、微课等形式,将教学内容的主题提炼出来,融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对话、视频、音乐等内容在这些平台中呈现,从而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对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跟随教师的引导开展阅读。例如,教学《月光曲》时,课题导入内容中插入《月光曲》的音乐,悠扬婉转的钢琴声仿佛带领学生徜徉于月光之下,从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投入到课文阅读之中。
三、科学教育,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深化阅读兴趣的推动力量,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不会产生阅读能力,更不会培养出阅读兴趣。学生具备自身的阅读习惯说明他们自身经过长期积累,并将阅读过程与自身行为有效融合。首先,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课文的学习,可以自由阅读、默读、朗读,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相同之处都是要在反复的阅读中掌握课文内涵。其次,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效果,积极实践“以问促读”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阅读解决问题,使得每次阅读都发挥作用。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记,标记不熟悉不理解的内容,记录自己当时的感悟,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提高,将自身感悟内容形成读后感,长期积累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从学生的细微行为中做出要求,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带动兴趣的提升。
四、方法辅助,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而提升,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首先,重视延伸阅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应该重视语文教材的知识讲解,还需要适当延伸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立足于教学内容,自行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在课文讲解时向学生拓展讲解,使得学生对课文知识更容易掌握。也可以推荐合适的书籍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选择书籍的时候必须确保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内容相对有趣、形象,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次,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以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阅读的内容为主,组织他们进行分享,推荐自己阅读的好书,并概述其内容,为其他学生的阅读提供选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选出几本最适合阅读的书籍,以及在阅读中表现最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展示和激励的措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性,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从而提升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中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将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