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玉平
修志,一项虔诚干净、阳光灿烂的事业。今天,东西部协作黔东南乡村文化振兴工程项目传统村落志丛书(简称《丛书》)面世了。这是全州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大事,也是全州文化生活的喜事,值得庆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地方志作为一方之百科全书,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智慧。“存史、资政、育人”是地方志的功能作用,“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卷、为时代明德”是地方志的核心要务。修志问道、以文化人,志存高远、培根铸魂,只有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担当勇气、造福后人的修志情怀、打造精品的争创意识、从善如流的真诚态度,刻苦敬业,担当作为,才能编修出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对得起事业的精品良志,为人类留下堪存堪鉴的宝贵史料。
黔东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繁衍了自己独特的绚丽文化。不同色调的农耕文化,神秘奇葩的乡村手艺,天堂秘境的乡村图景,多姿多彩的乡村节庆,五彩缤纷的乡村习俗,编织成了一幅幅纯美的诗意画卷,成就了黔东南“中国传统村落”大户之美名。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传统文化的根。是凝固在乡村的历史和文化,是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大自然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借鉴历史,思考未来,服务发展。从近百年的激荡变化看,中华传统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就在乡村,落脚点在传统村落。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给传统村落发展带来了新命题。在这样背景下,保护、传承和发展留存在传统村落中的优秀文化,用以支撑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就成了历史性的任务。“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通过传统村落志的编修,实现对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的整理及挖掘弘扬,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从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志中守望故土、记住乡愁、寄托乡思、建设美好家园。
文化是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选择与创造的产物,它又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反作用于自然和社会。《丛书》紧扣有助于保护乡土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助推文化强州建设三大主题,以彰显传统村落个性、展示传统村落风采、捋清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为主线,选取岜沙、巨洞、瑶白、地良、洞脚、报京六个村寨为视点,比较系统地呈现了黔东南传统村落的原貌生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常态。纵观《丛书》,不仅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设计精到、行文规范、史料翔实、文字流畅,而且对重大事件、重要历史问题、重要历史人物的表述也极为准确。地域特色浓郁、文化气息异彩纷呈,可圈可点,让人寻味。
《丛书》里的乡村风貌,俊美大气。黔东南传统村落之所以能够惊艳世界,原因是它们都有着牢固而赖以生存的支撑点。比如,由民居、院落等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和空间形态,由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特殊存在构成的乡村生产方式,由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饮食习惯等传统文化载体构成的乡村生活。这些百花齐放、多彩多姿、线条分明的乡村图案,与交辉成趣、大放异彩的写意素描田园,依山而建、傍水而卧、星罗棋布的村落,和谐相生的鼓楼、吊脚木楼,沧桑百年的禾仓和风雨桥,各美其美的山水,美人之美的文化,美美与共的乡愁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为自然世界盘磨出了厚重的文化风景。《丛书》以人类学的视角聚焦乡土故事,把自然、乡土、生命、人编织在一起,给予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或许《丛书》记述的风景很平淡,也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这里简朴的生活和美丽的风景也许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归宿。
《丛书》里的乡情生活,质朴真实。守住精神、守住精髓、守住精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融入新时代、跟进新时代是方向,薪火相传、与时俱进、造福为之守望的人民。《丛书》以语体文记述为主,不时运用镜头感、画面感等形式娓娓道来,直面表达了黔东南人民勇于直面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肺腑,开心自己的开心,从不憋着掖着,讴歌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给人以清新、亲切、自然的阅读体验,激活炽热生活中的乡愁,让那些潜藏在人们记忆中的乡村文化符号重回大众视野,焕发时代光彩。由此,在《地良村志》《巨洞村志》里可以体味到黔东南侗族歌谣的魅力,从《报京村志》里即可直接与风情别致的“三月三情人节”对话,从《洞脚村志》里又能悟出全景式乡村祭祀的文化内涵。《瑶白摆古志》以主题志出世,厘清了瑶白为什么摆古、怎样摆古、摆什么古、摆古为了什么的道理,侧面展示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张张鲜活的名片,抓住了乡土的“根”,那就是数千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黔东南各族人民的真实生活。
《丛书》里的乡土表达,清新古雅。自然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自然。每个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都与生生不息的自然紧紧相连,没有大自然的赐予,人类生存空间就会面临激烈的挑战。《岜沙村志》把自然和人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来,从而反思人在自然中的作为。岜沙苗寨最撩拨人心的地方是把树当作神、当作崇拜的对象、当作生命的象征。这里的生命永远都是绿的,而且永远保持着成长的势头,其内生的意义可想而知。“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的承诺,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突破性发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表达,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原生态的文本形态。岜沙人用这样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方式,诠释着一种非常长久的一个生命历程,进一步彰显了黔东南传统村落的魅力,抢人眼球!
读志用志,读以致用。修志的目的在于运用,好读志、读好志,好用志、用好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期望《丛书》的出版,能为地方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