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林果 通讯员 吴子勇
杨杜娟,1988年11月出生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编)之乡”——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2014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服务“三农”事业,返乡创办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默默耕耘竹编产业和电商经济。8年来,杨杜娟在追求人生目标的同时,不忘公益初心,始终坚持济困扶贫、助人为乐,带动数百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300余万元,开办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20个稳定建档立卡户收入,免费传授竹编技艺出师20余人、培训2000余人。
“我回乡创业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传承竹编技艺的同时,能带动周边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谈起回乡创业的初衷,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经理杨杜娟表示,一切皆源于热爱。
位于三穗县城东南方向的界牌村,青山绿水美丽如画、万亩竹海延绵不绝,是远近闻名的“万亩竹林村”。在这里,村民祖祖辈辈几乎都以竹编手艺为生,全村几乎家家有篾匠,竹编品种主要以箩筐、竹笼等农村比较实用的农具为主。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杨杜娟对竹编有着特殊的感情。
心怀对竹编文化的热爱和家乡群众的牵挂,2014年从西南科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杨杜娟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岗位和优渥条件,返乡创办了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带领村里的竹编手艺人一起创业。
“想要把竹编传承下去,我们就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让竹编与时俱进,有销路、有市场。”为了让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杨杜娟一边通过购买大量竹编书籍和网络进行自学,一边四处拜师学艺,除了向本县的非遗传承人学习外,她还去四川、浙江、湖南等地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竹编技艺。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电商专业,积极和高校合作,不断改进产品工艺。
让传统非遗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和民族特色,是杨杜娟非遗传承工作的目标之一。通过在全国各地走访调研,引入不同地方编织工艺,目前,杨杜娟公司生产的竹编产品包括箩筐、灯笼、手提包、花篮、鱼缸、茶具等共100多个品种,获实用新型专利10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1件。
同时,她还采取“一键定制”的销售策略,通过互联网定制,覆盖到网上销售,竹编制品深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公司月收入最高能达30万元以上,小小的竹篾焕发出了的新生机。2021年,杨杜鹃公司生产的竹编工艺品荣获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第十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公司发展日渐向好,杨杜娟从未忘记自己创办企业的初衷,她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回馈社会、回报家乡。
2016年,杨杜娟当上界牌村妇女主任。“我们把周边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农村闲散劳动力等集中起来,免费教他们竹编技艺。”为了方便群众学习,杨杜娟将工厂设置成开放式的,群众随到随学,并将订单分发给学员,帮助他们就业,增加收入。截至目前,杨杜娟已开展竹编技艺培训50余期,每期50人,培训学员达2700余人。
“家离工厂近的村民,他们直接到厂里面上班;家离工厂比较远的村民,我们提供居家灵活就业,可以一次性领一部分材料回家,做完后拿过来交货,就可以获得相应酬劳。对于村民来讲,还是比较方便的。”杨杜娟说,工厂+车间+居家灵活就业的模式,满足村里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也让杨杜娟的公司逐渐壮大,目前公司已拥有固定员工52人。
竹编由“草”变成“宝”,让村民看到了希望,许多村民放弃外出务工,返乡发展竹编产业。据了解,在杨杜娟的带领发动下,界牌村发展竹编产业50余户,从业人员52人,累计创收达300余万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杨杜娟除管理企业外,还创新实施了家长和孩子到企业参观体验项目。许多竹编爱好者在双休日,带上小孩和家人到黔森源公司体验三穗竹编制作技艺。她还将竹编小课包带到学堂,免费为该县中小学校的学生教授制作竹编工艺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竹编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意义上推动竹编文化走进校园,让这项手工艺得以传承。
现在,走进界牌村,可以时常听到村民们感谢杨杜娟不计回报的真情帮助,实实在在让大家在家门口既挣到了钱,也照顾了家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努力,杨杜娟先后获得“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
“每一绺竹篾都有一份感情,这一绺绺的竹篾不仅拉长了我人生的长度,也编织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今,杨杜鹃每天不断地探索创新的步伐,靠着传统竹编非遗文化,她正用一双巧手编制一幅幅“生命不止,岁月不息”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