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第二民族高级中学 杨定剑
当代农村高中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研究家庭因素对高中农村学生心理的影响问题,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重大。
一、家庭因素对高中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一)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
多数农村家庭父母本身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他们对于子女教育的书籍接触少甚至不接触,完全是靠传统的口口相传,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进行教育,对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知之甚少,无法胜任对子女的引导和教育,特别是子女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学生心理的重要影响
一些农村家庭因没有宽裕的经济条件为子女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致使子女的认知内容相对贫乏,眼界狭窄极端,甚至孩子精神处于消极的、宿命论式的状态,在孩子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课余参与农业生产以及贫富差距的心理或者成绩低下等压力下,他们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心理焦虑随之增加。
(三)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
一些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的教育完全落在了祖辈身上,溺爱骄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遭遇挫折,经历磨炼的机会很少,适应能力较差,一旦遭受失败,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留守家庭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封闭,孩子缺少推心置腹交流的对象,以致孩子有一种远离群体的孤独感和寂寞感。
(四)过重的学习负担
农村家长对孩子“跳农门”的期望值过高,普遍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较为重视,而对其心理需求则关注甚少,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内心体验、情感、个性、人格发展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一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家长便采取粗暴训斥、责骂的形式对待学生,致使学生丧失自信,产生失望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与教育者产生对立情绪,自我否定、自甘落后。学习成绩成为压在子女头上的重大负担,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五)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些家庭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粗鲁,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家庭结构的缺损,家庭关系的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消除高中农村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家校合作,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
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适应环境、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培养学生阳光向上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学会自强、自立,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强大的内心世界。
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要通过家访、电话、微信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利于对症下药,及时疏导、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康的心灵。
(二)理解和尊重子女
高中学生由于其年龄、性格、心理需求等发生了变化,父母亲不能再用小学时代的教育方法与孩子交流。首先,父母要顺应孩子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逐步改进教育方法。其次,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商讨。第三,要信任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第四,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做孩子的表率,与孩子一道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同时父母还要合理处理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一些正当要求,为孩子在经济上提供一些学习生活的必要保障,消除孩子在同学中的自卑心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父母一是应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要轻易去过问孩子的隐私,以免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情绪,产生隔阂。二是要注重亲子教育,应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高教子能力,以赢得孩子的尊重与爱戴。三是多赏识少批评,时刻了解、欣赏、赞美、鼓励孩子,以便增强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四是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实现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愿望,不要经常以命令式的口吻命令孩子,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五是不要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做对比,以免出现片面评价孩子的情况,使孩子心理受损。
(四)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发展而论。一是对孩子的目标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期望像大山一样压在自己的头上,恐怕目标不能实现,心理压力过大,便会产生放弃的心态,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是不能强行给孩子设计未来,而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三是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能太随意、太宽松。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低,甚至是一种放任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势必会产生副作用。
家庭因素对高中农村学生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学校、家庭应充分协作,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积极引导,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