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河县第二中学 杨国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科学思维以及生命观念等,可以看出高中生物教学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教学,而要赋予其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要抓实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引导,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成长特点,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等,打造高效生物课堂,给学生最深刻的教育。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发展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肩负着更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不仅体现在要高效完成生物教学任务上,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成长状态,予以深度分析,有针对性地培养其综合素质,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否直接决定了高中生日后能否实现持续、长远发展。本文针对这一课题进行相应分析,从而提高在实践工作中责任感培养方面的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外在保障。
一、借助生物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无论什么科目,教材都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合理发挥教材的作用,突出教材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应用价值,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相关内容时,那么就要首先针对植物光合作用相关内容进行全面且细致的讲述。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融入社会责任意识,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太阳能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是其他诸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因为人类的开采和挖掘,正在加速碳的排放,进而引起温室效应。而植物实现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循环,避免温室效应带来的灾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保护大气层,减少对大气层的破坏,加强植树造林,应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保护环境,积极肩负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在创设中融入社会责任感。教师通过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宣传,使学生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例如,教师在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时,向同学们展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并播放电影《可可西里》片段。同时老师给讲述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尕玉本来是个警察,为了调查藏羚羊猎杀状况,他假扮记者身份,随考察团来到可可西里——那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就在这个人类生存的“禁区”,尕玉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狂暴冲突。首先是藏羚羊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人枪杀,盗猎者逃走,只留下众多只剩嶙峋白骨的藏羚羊。巡山队员在恶劣的环境中追捕凶手,最终只夺回了一部分的藏羚羊皮毛。一方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另一方面还要与凶残的盗猎者周旋,巡山队员和尕玉面临着生死考验。情境教学是一种情感与知识的结合,让学生了解现实,以境激情,以情生智。在教学中适当地渗入生活教育,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转变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例如,教师可以运用角色体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并通过角色体验来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较为真实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的形式展开生物教学。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生物选修三第三章节第二节《细胞工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是否可以进行克隆人的制造这一话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也可以了解到制造克隆人对社会造成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各是什么。
社会责任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师必须将其重视起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合理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生物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也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自身价值,为社会、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