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07日

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探究

○ 榕江县水尾水族乡中心幼儿园 方 洪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其优良品质形成的基础,还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幼儿时期的孩子正是对各个方面都比较空白的时期,需要通过教师及家长共努力,使孩子在幼儿时期就能够更加稳固地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与心理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行为习惯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

心理健康,是指人在活动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良好而正常的情况。经研究,幼儿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安全感充足与人亲近、不压抑情绪随时流露感情、乐于沟通并且能接受变化的,行为上还需要表现的与年龄相符、与所处文化相符。所以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家庭对幼儿的教育理念上一定要做到细心全面,让孩子在事物的认知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习惯素养帮助健康心理的养成。

2.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

幼儿阶段的孩子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来自家庭的影响,孩子各方面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父母。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待周围的世界还是懵懂无知的,也缺乏对事物的是非判断,在此阶段,如果一些家庭对幼儿时期孩子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是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暴露出如吸烟、爆粗口、乱丢东西等这类不好的习惯,甚至在孩子犯错后不及时引导使其改正,而是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在幼年时期就产生阴影,会使幼儿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极其不利。

3.幼儿园整体环境及教师的影响

幼儿时期的孩子往往比较依赖自己熟悉的环境、事物及人物,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和探索新鲜、未知的事物。但来自家庭的教育始终是有限的,想要孩子能够在未来更好成长,幼儿园便是每一个幼年时期孩子的必经之路。孩子从熟悉的家庭氛围中来到了幼儿园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都会产生恐惧和焦躁的心理,表现为爱哭闹、烦躁、惶恐不安、无法集中思想、不愿与父母分离等行为。每个孩子的适应能力不同,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就不能同时进行,焦躁情绪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到身边的人。除了陌生环境,部分幼儿面对陌生教师的教导时,会从心底产生抗拒不愿意听话。因此,幼儿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态度、方式及职业素养,用合理的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工作。

二、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1.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是需要长时间去坚持并且每天重复练习才能加以巩固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与家长一起跟孩子共同制定良好习惯养成的守则,给孩子树立榜样。例如吃饭不挑食、便后要洗手、早睡早起、按时午休、讲礼貌、爱护环境卫生等,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2.多元化的教育培养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教师不仅仅要在口头上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培养,还应该加入一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可以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题活动,讲一些有关以谦让、诚信、谦虚等内容的小故事,唱一些易上口且思想积极向上的儿歌,做一些能发挥集体创造力的小游戏等等。并在日常中经常对行为习惯表现较好的小朋友及时给予鼓励,并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养成良好习惯。

3.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为了能够保证孩子在任何环境下都有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健康的心理活动,教师和家长应多保持联系,尤其在发现幼儿有异常行为举动的时候,更是要相互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掌握幼儿的心理状况。

三、结语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的积极影响,所以教师与家长都不可以松懈,共同为幼儿提供优秀的教育环境,尽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 2022-11-07 1 1 黔东南日报 c201639.html 1 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