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08日

故里三宝

○ 吴学娜

村寨名片:三宝侗寨位于榕江县古州镇车江大坝,分上、中、下三宝,距离县城2.5公里,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有侗族4772户,21388余人,其中侗族人口占94%,故有“天下第一侗寨”之称。立在寨中心的三宝鼓楼高21层,获世界吉尼斯之最。沿江河岸,密集排列着世界罕见千年古榕奇观,具有祖先和神灵化身的萨玛祠,歌声传唱着“珠郎娘美”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从县城驱车10分钟就到三宝侗寨。

万万匈咔啊遥哆美嘎啊……

侬勒……

塞校倾……

哆嘎……

浓勒……

侗族大歌飘之而来,气势如虹。

紧挨寨门,榕树庇护左右。进了寨门豁然开朗的是一座鼓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是侗寨。

三宝鼓楼21层,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铁一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独特,精巧,天然抗虫耐腐,历经风雨飘摇,可百年伫立不倒。不只是鼓楼,花桥、吊脚木楼亦是如此,体现了侗族人民独具匠心的建筑技艺。

鼓楼是侗族生命的延续,侗族的祖先起源于“百越”,又有“干越”一说。三宝这块宝地,曾经引来“越”部落在此驻扎繁衍。因部落太大,要是出了事如何通知大家?“越”的首领召集老者共同商议,最后决定造一座鼓楼,在楼顶放一面鼓,如有敌来或重大事务安排,只需打鼓警示,族人听到后便可迅速聚集防范。直到现在,“越”的后代一直保留着这样的鼓楼文化,只是打鼓这一任务已被现代化讯息替代。诚然,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血缘”关系。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会对旧文化中一些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排除,又会使其精华得到保留,经过“改造”使其升华,适应时代的需要。不仅如此,鼓楼文化传递着一脉脉的温暖。闲暇之余,村民们便相约来到鼓楼下对歌、纺织,多姿的民族文化更显诗情与画意。

顺着鼓楼进去,就是萨玛祠,萨马祠是侗族特有的祭祀祠堂。侗音“萨”是祖母的意思,关于“萨”的由来,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很久以前,有位勒汉(意思是:年轻的男子)到河里捕鱼,突然山的顶峰出现了一个魔怪,向勒汉扑来,勒汉逃生之际,随口呼救“萨救遥”(意思是:祖母救我)。顿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巨大的榕树枝被折断,魔怪被制服,勒汉得救了。从此“萨”就成护佑三宝的女神,她是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和神灵的化身,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个故事,使得三宝侗寨颇具传奇色彩。

为了纪念“萨”,人们在萨祠里用鹅卵石垒成石堆做成萨坛,在上面插上一把黑布伞,顶部挂着两根银项圈(一根代表男人,一根代表女人),和一束花,以示“萨”的高大形象。

“祭萨仪式”的时间安排是有讲究的。每隔四年的农历二月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祭萨仪式”,这一天乡里临近村寨的老老少少都会穿上盛装,戴银饰,欢聚一堂举行“祭萨仪式”。

祭萨结束,还要举行盛大的“萨宴”。萨宴忌讳刀具杀生,年轻的勒汉挑来一头大黑猪以溺水的方式将猪溺死,鸡鸭用绳条勒住脖子窒息而死,以此替代刀具。用木柴升火,将猪烤熟,再进行一系列的熟食配菜,熟食准备就绪,叫来寨老念词祭祖。

全寨老少在萨坝上以“寨老”为中心,手拉手跳多耶:

郡郡老裆玛多耶罗耶

玛多耶罗耶罗耶

唱完以后大家举手欢呼:

罕把啦噢

罕把啦噢噢噢

天色渐暗。人们纷纷从家里自带熟食来到萨坝上摆长桌宴,共享“萨”食。入夜,鼓楼下年轻的勒汉和姑娘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以侗歌传情寻求心仪对象,打开彼此的心门。

黄昏,走在植于乾隆年间的榕树下,仿佛有一种超越时空的重逢感和神秘感。参天挺拔的千年古树,彼此之间根系相连,枝叶相拥,遮天蔽日,榕树造型奇特,千姿百态,有“生死相恋”、“古榕抱碑”等奇观。在少数民族村寨有很多守寨树,榕树便是三宝侗寨的守寨树。

榕树下,琵琶弹唱,歌声阵阵,传唱着“珠郎娘美”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据说,珠郎是车江王岭朵帕苗寨人,长得眉清目秀,为人忠厚老实,娘美是车江三宝口寨人,貌美如仙,聪明能干。关于她们的爱情故事版本不一,但大致说来,因旧世封建思想较为严重,父母包办婚姻,有“女返娘头”一说,姑家养女必嫁舅家人,娘美也难逃逼婚一劫,她被逼嫁给表哥。但娘美有了自己的心上人珠郎,两人连夜私奔来到从江县的贯侗村,却遇财主银宜好美色想霸占娘美,联合贪财的寨老蛮松,在长剑坡将珠郎杀死。娘美得知后将谋害亲夫的银宜杀死,找到珠郎的白骨,伤心欲绝的娘美抱着珠郎的白骨回到三宝,将珠郎白骨埋在王岭村半坡上。娘美无望之际,遇见好心的鸠谬收留娘美。一个日落黄昏,屋梁上掉下一只如手镯宽,一尺长的毛虫,毛虫瞬间化身为珠郎出现在娘美面前,俩人终成眷属。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此,他们诠释了海枯石烂的忠贞。

榕树下的清水江用蜿蜒身姿穿寨而过,岸上的生活如河水一般,宁静,祥和。河岸边还留有几个废弃的旧码头,在还没有通公路之前,这里曾商贾云集,来往船舶多半停靠在此,是三宝繁华的物证。

黄金周是游人的盛季,三宝更是招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有摄友,文人墨客,学生……

游船上载满了客人,掌舵的便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者,一直以来靠渡船维持生计,这便应了那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话。还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者脸上有着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熠熠发亮,虽上了年纪却依旧精神矍铄。

侗族素来就有“饭养身,歌养心”之美誉。有时,老者将游客渡到河中央,便会高歌一曲,以示对远方尊贵客人表示热情欢迎,引得游客们的阵阵掌声和岸上的欢呼。河岸上错落有序的、保持着上古原味的木房,更多了江南意境,不禁想起“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景象。虽没有满载而归的渔民,但能意会到那种种意境。

远离喧嚣,漫步在鹅卵石古道上,脚步放慢,任凭微风在脸上抚弄,让风吹走身躯的疲惫,吹散心中的俗念;远处青山环绕,飞鸟划过天际,侧耳聆听淙淙流水和榕树上的禽鸟鸣叫;古道边随意摆放着未经雕琢的木凳或石头,淳朴闲适的老者抽着旱烟,讲述着三宝古老的传说。

多年来,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三宝侗寨一直朝着旅游方向发展。如今通过抢抓打造“桥头堡”政策机遇,把三宝侗寨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游客的集散中心,重新擦亮“天下第一侗寨”的名片,更为三宝侗寨探寻致富密码。

--> 2022-11-08 1 1 黔东南日报 c201792.html 1 故里三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