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第二中学 杨晓晓
一、定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从幼年迈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他们日后的成长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笔者会定期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例如,刚刚开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就可以在班里制定一个规矩,每隔两个星期,班里就会组织一次大阅读活动。每个同学都要在这个活动上给大家分享自己最近一段时间读过的书。一般来讲,按照初中七年级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一本书是正常速度。学生可以去图书馆自己寻找喜欢的书籍,教师不会多加限制,不过每次阅读活动是有主题的,学生必须按照主题寻找书籍。例如某次阅读活动上,教师给出的主题是“保护环境”,有些学生喜欢读小说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涉及环境保护的青少年小说,有些学生喜欢读散文游记,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和保护环境有关的游记书籍。学生要提前两周的时间去图书馆借书,并且找课余时间把书籍读完,还要在活动现场给全班同学介绍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并且谈一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书中的知识进行二次消化和反复理解,用阅读活动去倒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特殊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当班级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时,学生会更加喜欢读书。即便没有了阅读活动的限制,学生也会找时间自己去图书馆借书,由此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
青春期阶段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会出现很多新的想法,尤其是接受到外界的教育时,学生会将父母的话语与自我意识放在一起,进行思想上的博弈。很多时候,学生会选择相信自己,而不是听从长辈的嘱托,也正因如此,七年级左右的学生会和父母产生很多矛盾。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与其压抑学生在青春期阶段的天性,不如顺应这种天性,让学生彻底释放自我、表达自我,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释放出来,或许能够进一步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思想闭环,提高学生的成熟度。
例如,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笔者给班级学生推荐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希望学生在阅读这类社会学书籍的时候能够产生更加清晰的社会认知,并且尽快形成完整的个人意识。当学生在阅读完这些书籍之后,往往会产生一些个人化的想法,如有些学生读完这本书,认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分化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难以解决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有一些想要表达的话语。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讲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在读完这本书以后自己的想法,并且把这些想法写到读书笔记里,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这本书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每读完一本书以后,教师都会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时间久了,学生会慢慢形成撰写读书笔记的阅读习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每次阅读完之后,学生都有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二次消化,有助于帮助他们重新回顾书中的内容,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梳理一遍,融合个人的想法,把书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
三、建立课后阅读学习小组
七年级阶段学生的自制能力是比较差的,所以尽可能用外力去约束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学会交往,适应小组内部的阅读氛围。
例如,国庆放假的时候,学校给了同学们七天的假期,一个星期的时间,自律的同学完全可以读完一本书,而不自律的学生如果没有外力的监督可能会就此荒废过去。所以教师可以把阅读任务布置到每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阅读一本书,如有些小组选择阅读余华的《活着》,利用好假期的时间和现代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在网上通过通讯软件交流分享彼此的阅读进度。假期第一天,有学生读完了《活着》这本书的第一章,颇有感触,就把自己的阅读感想分享在阅读小组群里,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那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看到周边的同学已经完成了这么多的阅读任务,自然也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从而马上开始阅读。有了小组氛围的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够被尽快培养出来,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群体学习的环境,扫除孤独感的同时,还可以培养自觉阅读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而学会阅读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阅读思维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一作为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时期,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要采取习惯培养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方面,需要鼓励学生尝试独立阅读并自主思考,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拓宽对语文知识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