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09日

泼洒绿色之墨 绘就生态之画

——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 张洪辉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历来看得很重,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特别关心。2013年11月在听取贵州省工作汇报时特别指出,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15年6月在贵州视察时,叮嘱贵州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7年10月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进一步要求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21年2月再次视察贵州时,赋予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新的重要使命。这些重要指示,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环境保护的殷切期待,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站在政治、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大生态上升为全省三大战略行动之一,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创造了经济发展赶超进位“黄金十年”的同时,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多项生态文明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地区的发展新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黔东南最靓丽的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黔东南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环保督察整改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全力以赴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修复,推动全州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发展指数、公众满意程度等稳居全省前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不断织密生态保护法网,黔东南绿色制度的“紧箍咒”越念越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十年来,黔东南始终以法治的武器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充分发挥自治州的立法优势,坚持与时俱进建立健全绿色制度,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法治化轨道。2012年以来,黔东南陆续颁布实施《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黔东南州 氵舞 阳河流域保护条例》《黔东南州月亮山梯田保护条例》《黔东南州乡村清洁条例》等地方法规,州人大常委会定期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并建立生态法庭,探索“毁1栽N”补植复绿的司法处置,切实以最严格、最严密的法治护航“绿水青山”。同时,不断压紧压实生态保护责任,成立以州委书记为主任和组长的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州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黔东南州关于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将生态保护责任清单化、具体化,并纳入对县市和部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追责问责倒逼生态保护责任落地落实。此外,黔东南持续进行生态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设立“1+4”区域监测站点体系和建立“州级执法支队统筹、县市执法大队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机制,建立州、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环境质量、林业、基本农田和湿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天然林保护制度,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意见》,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指导意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全州生态保护的制度牢笼越扎越紧。

不断深化生态建设修复,黔东南绿色屏障的“基本面”越拓越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安全屏障,要世世代代去做”。十年来,黔东南坚持绵绵用力厚植绿色屏障,深入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着力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治理“五场战役”,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努力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2012年以来,黔东南积极做好“林”的文章,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99.75万亩、义务植树4525.7万株,森林覆盖率从63.43%增加到现在的68%,森林蓄积量从1.2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7亿立方米,森林面积达3009.23万亩。同时,黔东南不断增强治“水”的功夫,果断拆除三板溪水库等养殖网箱,积极推进鱼洞河等河流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487.03平方公里,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78座,污水收集管网2497公里,76万农户建设了卫生厕所,城镇污水处理率从2012年的25.2%提升至2021年的92%,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2位,水环境治理经验做法得到了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黔东南的水质量越来越好。此外,黔东南致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治理能力,三穗和南部片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成投运,建成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31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2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37个、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4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气、辐射自动监测基础网络。目前,黔东南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12年的12%提升至2021年的9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城市(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99%,整州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全国生态补偿示范区、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州,施秉云台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黄平、施秉、雷山、剑河等9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雷山县获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全州有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今天的黔东南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碧、土更净、气更新,已是长江、珠江上游名副其实的重要生态屏障。

不断加强生态空间打造,黔东南绿色家园的“颜值数”越飙越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十年来,黔东南坚持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做好《黔东南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等设计,因势利导打造绿色家园,加快建设山水城市、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让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城镇建设上,黔东南坚持科学布局城镇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完善城区、景区、园区三大区块,用好山水、田园、乡村三大资源,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三大工程,打造了施秉、镇远、雷山等一批景城融合的县城,建成西江、肇兴、下司、万达、旧州等一批各美其美的特色小镇,生态突出的宜居宜业宜游城镇正在黔东南遍地开花。在乡村建设上,黔东南坚持以生态环境改善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稳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6项行动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等工程,推动硬化路进村串户、安全水入寨到家、居住房安全舒适、日用电稳定可靠、通讯网连接山外、村环境整洁美观,打造了城乡一体化生态空间。2012年以来,黔东南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2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国家森林乡村41个,建成省级森林城市6个、生态乡镇14个、森林乡镇49个、生态村19个、森林村寨185个、森林人家1317户,基本构建了山水城市、绿色乡镇、田园乡村协同发展的格局,森林之州、生态之州的称号越叫越响。

不断探索绿色发展路子,黔东南绿色经济的“动力源”越做越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年来,黔东南坚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落后思路,坚定走园区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聚焦工业、农业和旅游产业,合理布局产业聚集区和城镇聚集区,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全州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47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55亿元、增长2倍,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5.9%,使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迈上了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工业经济方面,黔东南坚持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绿色工业园区建设行动和“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果断改造或关停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工业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着力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链条,努力推动工业经济绿色崛起。目前,黔东南省级开发区由2012年的2个增加至10个,建成1个高新区、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州级工业园区(含2个特色工业园区),园区企业户数增加到1122户,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降低到310万吨标准煤,能耗速度1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约6%,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5.34%,全州工业产业结构正加快从低端到中高端、产品结构从初级到中高级转变。在农业经济方面,黔东南坚持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农产品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产品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州“两品一标”获证从2012年的9个增加到2021年的91个(绿色农产品48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43个),中药材、油茶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均突破100万亩,蓝莓、太子参等种植面积全国第1,打造了“苗侗山珍”公共区域品牌,越来越多的“州货”出山、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近年来,黔东南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发展林下种菌、林下养鸡、林下养蜂等林下经济,探索开展生态综合补偿、单株碳汇精准扶贫、林业碳汇质押贷款业务等试点,多地入选国家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和示范基地,林业经济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在旅游经济方面,坚持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以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做足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的文章,扎实推进旅游品牌线路和核心景区建设,推动雷山西江、镇远古城、万达小镇、黎平肇兴等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均超过百万人次,全州旅游发展实现质效双升。目前,全州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5个,央视春晚黔东南分会场、“魅力中国城”竞演等使黔东南享誉国内外,成为了游客向往的旅游“打卡”地。

不断强化生态优先理念,黔东南绿色文化的“感染力”越来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黔东南有着悠久的生态文明传统、丰富的生态文明元素,朴素的生态意识代代相传。长期以来,全州各族人民懂绿、爱绿、护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统一、意志坚决、行动一致,处处可以感受到绿色发展的脉动和气息,体会到推动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坚持秉承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倡导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以“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生态家园”为主题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连续8年每年春节上班后开展州县乡村四级干部上山植树,州领导带头开展巡河巡山,推动四级干部植树增绿、五级河长巡河护绿成为常态,节约型机关、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广泛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贵州生态日”等宣传活动不断深化,先后建成国家节水城市1个、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4个,凯里市成功创建全国宜可城全球项目“城市生态出行导向”首批试点城市,支持生态文明、参与生态文明越来越成为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苗乡侗寨最潮流的“民风民俗”。

2022年初,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了贵州“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并围绕“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系列支持贵州的政策。作为拥有2900多条河流、3000多万亩森林、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全国第二、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的民族自治州,黔东南在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上,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走在前列。未来,黔东南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把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政策红利与发挥生态优势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实践中奋勇争先,百姓富、生态美锦绣黔东南新未来的梦想必将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办公室)

--> 2022-11-09 ——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 1 黔东南日报 c201914.html 1 泼洒绿色之墨 绘就生态之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