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廖滔 王远柏) 金秋时节,站在镇远县羊场镇金盆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面对络绎不绝的客商,种植户们喜出望外。
金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田兴斌激动地说:“怎么都没有想到,曾经一度面临崩溃的产业能重获新生。”
2019年,金盆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建设占地45亩的大棚用来发展产业,并通过招商引资方式,于同年9月吸引到福建商人陈静斌到村里发展香菇产业。
可是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香菇产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2021年5月便转让给技术员黄大根经营,但也未见起色。
产业的“沉沦”成为种植户的心头病,也成了村“两委”的烦心事。如何重获生机,突围之路何在?一道道待解的难题,摆在村“两委”面前。
田兴斌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把种植户召集到村委会,通过现场说一说、议一议的方式进行“把脉会诊”,并通过招商引资、广纳贤才、开拓市场等方式,让“沉睡”产业活起来。
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立竿见影。今年3月,经羊场镇党委政府牵线搭桥,田兴斌找到了镇远县内小有名气的种养业致富带头人陈俊伦和黄远彪,邀请他们到村里发展产业。
“但是,还缺技术。”黄远彪正踌躇之际,他想到在考察时结识的香菇种植技术员黄大根,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于是,黄远彪与黄大根等三人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产业合作关系,向村委会流转大棚,发展香菇种植产业。
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到凯里、铜仁、广东等地区跑销路找渠道。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奔波,他们收获到来自凯里、怀化、重庆等地20多张预购订单,这也让他们吃上了“定心丸”。
经过半年时间,香菇迎来丰收,种植户和村“两委”便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宣传,并尝试预售。一时间,不少客商通过朋友圈加入认购行列,纷纷下单,又收到了30多张订单。
“目前已销售香菇11.5万公斤,收入120多万元,香菇可从今年9月采摘到明年5月,预计产量40万公斤,销售额400万元。”基地负责人黄远彪满是欣喜地说。
产业发展也给周边群众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好机会。
“基地每天可带动本村、邻村30多名村民就业,务工费按小时计算,实现了村民们多劳多得、灵活就业。”黄远彪说。
“在家门口务工,只要肯干,每天能有120元收入,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日子越过越好了。”正在采摘香菇的金盆村村民陈朝梅脸上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