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江县第二中学 文光艳
落实“双减”政策能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作为历史教师,需要明确“双减”政策的实际含义和实施该政策的真正目的,并积极展开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摒弃以往“以量取胜”的作业布置方式,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研究非书面化的作业设计形式,改变以往的作业设计理念,使作业设计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巩固学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有效记忆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但通过对目前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情况的分析,部分教师的作业设计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书面作业布置较多,缺乏趣味性,趋于机械性,重复强化学生的课堂知识。机械性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长此以往,会使历史作业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初中历史非书面作业的设计,对于落实“双减”精神,促进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意义重大。
二、 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初中历史非书面作业设计策略
(一)加强趣味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作业越有挑战性、趣味性,学生越会主动做、愿意做,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例如,在教授了“郑和下西洋”这节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从 1405 年到 1433 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古代没有发动机作为动力,郑和的船队究竟是如何出色地完成这一壮举的呢?船队除了第一次夏季起航秋季返回外,其余六次都是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伟大的旅人郑和》,帮助学生从影片中寻找一部分答案。在教师的启发下,有些知识面较广的学生还能跨学科联系季风等知识:利用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特点,即印度洋环流受大陆高压的影响,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郑和船队就是利用我国东部四季风向和沿海水流的流向,于冬季出发,以顺应东北季风和南下沿岸流,自印度洋归国时选择夏季返航,以顺应西南季风和沿海北上暖流,科学地把季风和洋流作为动力,一路上顺风顺流,大大提高了航速,既省时又省力。教师在趣味性作业设计和布置上要用足心思,既要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又要注意作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真正达到“减负提质、快乐学习”的目的。
(二) 加强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教师要加强对历史教材的研究,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探究性作业,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授“古代亚非文明”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道课后活动与探究的作业:
①四大文明古国在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②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古代亚非文明成就等知识点,结合历史、地理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素养。这道题考查的是古代亚非文明这一单元的重点知识之一,它讲的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严谨的时空观,因此,学生完成的积极性也很高。
(三)加强体验性的作业设计与实践
体验性作业能够启迪学生心智,孕育发展潜力,实现自我发展。在初中历史非书面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内容,探索设计表演式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表演,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知识。作为教师,需要将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自主商定角色分工,并制作相关道具,真正实现自排自演。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够提升组织策划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表演式作业,让学生根据相关人物和具体情节,自行组织排练。学生可以演绎官渡之战中的一个片段,也可以结合赤壁之战的具体情节进行表演。表演式作业能够使课本中枯燥的文字“活”起来,深化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和理解。不少学生都看过《三国演义》的影视片段,结合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知历史的真实性,懂得文艺创作中的艺术性表达,从而增强自身的分辨能力。
(四)加强实践性的作业设计与实践
初中学生一般都是比较生动活泼的,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性作业设计。通过实践性作业,学生能够有效地拓宽视野,开拓自身思维,也能够促进自身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授“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以后,教师可以设计一次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相关内容,结合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自主设计手抄报。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历史教师需要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减负不减质”作为教学的核心,有效优化作业设计,减少书面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