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雪村 吴璐璐 杨育森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
岑巩县作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稳粮仓、调结构、强龙头、育良种”发展思路,不断促进杂交水稻制种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种子安全作出贡献。
11月4日,记者来到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只见两岸绿树成荫,蜿蜒的龙江河穿村而过,幢幢靓丽民居错落有致,目之所及,步步皆景,处处如画。10月份制种稻刚收割完成,现在村里已陆陆续续种上了油菜。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至今走过了46载,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及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通过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模式,盘活用好各类资源,将制种规模常年保持在3万亩(1亩=0.0667公顷)以上,实现年均可供700万亩以上大田水稻用种需求,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岑巩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成为了1.2万户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大半辈子的精力都用来制种了!”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制种大户姚元金告诉记者,“以前种田比较累,起早贪黑加雇人,一个月才能收完100多亩,都没时间干别的。现在搞智慧农业,都是机械化,四五天就能完成收割。通过钵盘育秧等新技术,每亩节省成本200多元,还节约了不少时间。”
水稻制种带来的收益和保障,让农民的种植意愿越来越高。国家重视,地方政府重视,职能部门重视,让更多像姚元金一样的制种大户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粮食稳产增产,关键在科技。“会”种田,更要“慧”种田。
注溪镇周坪村是岑巩县最早发展制种产业的村寨,岑巩县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正位于此。
走进检测中心大楼内,州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倪玉琼此时正在为制种大户们进行培训授课。
倪玉琼就杂交水稻制种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智慧农业数字化、钵盘集中育苗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讲授。随后带领制种大户们前往田间,进行实地教学,并为大家答疑解惑,农户们边看边学,互相交流,收获颇丰。
培训结束后,倪玉琼与大家坐在田边,用方言讲起制种背后的生活变化、算着丰收账、分享各自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悟。
“我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20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村里搞水稻制种,为的是让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我们产的优质粮食。”岑峰村制种大户龙克福说。
如今,他的田里也“孕育”出了幸福美满的好日子,自己也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到水稻制种行业中。
记者不禁问起倪玉琼:“5年来,您觉得农业生产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倪玉琼说:“回忆起过去,田间的插秧、除虫、授粉,全靠村民们来回劳作。如今,无人机一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喷洒作业,一个人就能管理百亩基地,从‘田里跑’的到‘天上飞’的,全机械化覆盖,总产量翻倍,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你说这饭碗能端不稳?”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在岑巩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赋能让这片土地实现了蜕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是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的关键。
近年来,岑巩县充分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聚焦制种市场主体,引进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在岑巩落户发展。全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更是实现订单全覆盖,推进杂稻制种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全县从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迈进。
“我们公司采取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农户先签订制种生产合同,前期为他们免费提供种子、种苗还有农制肥,从栽种到管护、收割,公司全程提供机械化指导和社会化服务,为农户制种保驾护航。公司从‘育’‘繁’‘推’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制种研发、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争取用5年时间来打造一款属于贵州自己的金种子。”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城说。
据了解,2022年岑巩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55万亩,全年产种约800万公斤,可供水稻大田种植面积800余万亩。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沐浴在党的二十大新征程的春风里,岑巩县将持续做大做强贵州水稻制种产业,打响“思州稻种”品牌,打好种业翻身仗,助力种业振兴,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