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往洞镇中心小学 杨昌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但他们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未成年人,长期的“留守”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关爱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留守未成年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学生759人,其中寄宿生458人,留守未成年人245人。为了让学校的留守未成年人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本文针对当前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存在的普遍问题,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未成年人管理理念及其对策。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未成年人存在的普遍问题
1.成绩较差
一方面,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不高,“读书无用”的观念还存在于部分家长的思想中。由于农村孩子学习成绩普遍偏低,考上大学的机会不是很高,所以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期望只是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就鼓励孩子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另一方面,由于监护人不在身边,留守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很少得到其父母的关照,隔代抚养的爷爷奶奶们也是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对其学习辅导。
2.性格缺陷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务工经商,很少有机会回家,对留守子女关照沟通机会太少,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的性格或是内向,或是自卑,或是孤僻等。
3.企盼亲情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务工,留守未成年人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心情比较焦虑紧张,常常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差。大多数留守未成年人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常有父母陪伴,心情不好时能陪他们聊聊天、下下棋、散散步;开心时有父母与他们一起分享。
4.自制能力差
在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的行为发展还处于波动阶段,其自律能力普遍很差。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只管留守未成年人不犯大错就是平安无事,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态度。由于得不到父母亲或监护人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大部分留守未成年人纪律松散我行我素,日常行为存在严重的偏差。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未成年人管理理念及其对策
1.健全、完善各种管理机制
(1) 建立留守未成年人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未成年人的底数,为每个留守未成年人建立了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建立联系卡制度,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 建立教职工与留守未成年人手拉手制度
学校根据摸底调查结果,让部分教师与留守未成年人建立“手拉手”帮扶制度。帮扶教师要经常找留守未成年人谈心,利用时间去家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及时与外出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协助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存在的思想问题,正确引领他们阳光、健康地成长。
2.“优先”真情关爱留守未成年人
强化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帮助,为留守未成年人营造快乐成长的家园。
(1)学习方面优先帮扶
开学初,学校就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合留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学习差距等进行分类登记,制定留守未成年人学习帮扶计划,加强对留守未成年人学习上的辅导。并要求进行阶段性的学习检测,确保辅导的有效性,真正提高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学有人管,学有人教。
(2)生活方面优先关照
为了让寄宿生在学校不感孤单寂寞,让家长们放心,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需要一批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首先建立“留守未成年人爱心妈妈活动室”,而且专门挑选能歌善舞、能书会画的女教师任“爱心妈妈”组长,组员分组轮周轮班,负责课余饭后和孩子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当天的生活学习情况。例如,可以问他们吃饱了没有?今天的饭菜怎样?衣服鞋袜需不需要补?心里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想告诉老师等等。如果有孩子需要缝补衣袜或钉扣子,就让他先自己洗一洗,然后交“爱心妈妈活动室”,课余时间再由专门负责的老师带领心灵手巧的女同学缝补,这样既加深了师生情感,又锻炼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寄宿的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和关怀,同时也牵动了他们感恩的心。
总之,关注、 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为人师者定要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尽力解决好留守未成年人身心存在的问题,对他们严慈相济,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有理想、有抱负、幸福健康的成长。当然,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出力,一起用爱为留守未成年人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