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秉县示范幼儿园 唐 煜
幼儿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未来,对幼儿开展德育是幼儿个体健康发展必然需求,幼儿园和家庭肩负着幼儿德育工作。学前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新形式,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将道德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中。
一、学前教育幼儿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学前教育中的德育涉及道德教育与品德教育,需要针对幼儿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考虑幼儿群体社会性不足以及社会接触的有限性,区别于青少年阶段的德育,引导学前幼儿能够发展健全的人格,形成端正的行为规范,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学前教育中德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幼儿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行。学前德育教育主要包括对幼儿文明礼貌习惯、诚实守信品质、勤劳俭朴品质、友好助人品质的培养,引导幼儿逐渐形成对自身的约束能力,拥有积极乐观的性格,萌发爱国热情。
1.生活习惯与个性品质的教育
幼儿时期是逐渐养成行为习惯的时期,因此幼儿阶段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卫生习惯与饮食习惯,拥有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形成自信、礼貌、真诚、自制、主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社会交往与社会规范教育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要是需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是学生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规范,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及道德规范的养成。
3.初步是非观教育
幼儿被外界事物吸引往往是出于兴趣和好奇,该年龄阶段个体未能形成道德意识与是非观念,因此需要家长与教师建立规则,帮助幼儿明确事物的正确性与错误性,使幼儿逐渐树立是非观念,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
4.爱国教育
幼儿对国家还未形成较为准确的认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爱父母、爱同学的情感中逐渐萌发对家乡、集体的热爱,最终转化为对祖国的热爱。
(三)学前教育开展幼儿德育的必要性
将德育融入学前教育中,能够提高家长对德育的重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实施发现和引导。学前教育中的德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时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更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德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意志品质,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学前教育中德育的占比不足,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德育观念具有偏差,学前德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针对性,德育形式性较为严重,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程度也有待加强。针对学前教育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影响幼儿道德观念与思想意识,家长需要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金钱观与道德观,家长需要正确对待德育与智育,平衡好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
家长在进行幼儿德育时,需要明确幼儿德育的内容,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对其行为习惯进行约束,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植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影响幼儿价值观念的形成。做好幼儿孝亲敬老、生活习惯、日常礼仪、仁爱、责任、规则与是非观等多方面的教育。
(二)开展个性化的学前德育
幼儿园开展幼儿德育需要明确培养目标,考虑幼儿在该年龄阶段思维发展的特点,选择幼儿可以接受的教学方式,将德育融入游戏活动、师生沟通及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应当选择幼儿可以接受的内容展开德育教学,从教学语言、素材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体差异。
幼儿德育的内容需要源自幼儿的实际生活,幼儿的社会经验不足,行为习惯的养成处在逐步阶段,因此德育的内容选择应当具有广泛性,基本礼仪、卫生习惯、勤俭节约、课堂规则、文明礼貌、行为姿态等都应成为幼儿德育的内容。在对幼儿行为进行约束的同时,一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在幼儿形成自我意识的阶段,培养幼儿自尊自爱的情感,提高其自主能力与自控意识,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品质,从幼儿生活学习点滴入手开展到道德教育。
不同幼儿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个体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展德育时,不仅需要考虑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程度,同时,需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及生活中需要观察每个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自身约束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品质展开针对性、有计划地教学,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言行。
(三)家校合作促进德育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最直接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应当相互配合,以相同的理念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使幼儿在学校环境中能够获得一致性的道德教育,促进幼儿德育的养成。
幼儿园教师需要主动与家长展开沟通,对幼儿在家庭与学校的日常表现进行交流,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教育目标,家校联合对幼儿展开道德教育,使幼儿能够在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探索德育的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中有丰富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将德育融入学游戏中,以游戏为载体,使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学习道德知识、道德规范。例如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故事的情景剧《孔融让梨》让学生扮演孔融的角色,在其中感受谦让、孝顺、感恩等美德。在日常游戏的设计中,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使幼儿在合作游戏和同伴互动中形成责任意识,掌握沟通技巧,增强自制力,学会尊重他人,懂得谦让与分享,在执行游戏规则中形成规则意识。教师需要涉及不同类型的游戏,并将德育的不同元素融入游戏之中,使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游戏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
教师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能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在五一劳动节时,组织幼儿参与简单的大扫除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劳动之美;在母亲节、父亲节时,鼓励幼儿为父母制作卡片,使幼儿将孝敬与感恩付诸行动;在国庆节时,为幼儿讲述中国历史故事,带领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幼儿将其付诸行动,通过行为来不断强化思想,幼儿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设计出新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德育的实践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不同场景,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将道德情感和思想行为不断深化,让德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个性与品质的形成。
幼儿处在行为养成和社会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作为幼儿德育的主要途径,需要充分考虑幼儿阶段学生的特点,在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是非观念等方面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将德育融入日常的生活与游戏中。家长与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模仿对象,需要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幼儿,促进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