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二中学 欧玉莲
借力群文阅读,旨在通过有教师引导的多文本“比、对、读、议”,紧密契合了统编语文教材“1+X”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文本感知不同的内容和心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从群文阅读从中找到作文提升的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借力群文阅读,学会积累
中学生群文阅读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深入探究和整体感受进行积累的,往往不可能像大人那样,通过理性的分析来得出结论,这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影响的,而让他们进行这一组文章的背诵,也是因为他们擅长记忆,记忆的效果往往比形象思维记忆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教师将这一组组的群文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课堂上一些精彩的课文,他们很难达到一个透彻的学习程度,也不能对这些好词好句进行欣赏。因此,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介绍足够多的文章,如知名作家系列同类型文中的精彩章节,让他们熟读熟背,长此以往,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朱自清选取了“草、花、风、雨、人”来写春,《济南的冬天》作者选取了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美,而《雨的四季》刘湛秋则是写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我们重点比较了几篇文章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体会并积累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美。例如袁佳瑞同学的《和谐美》,就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来写苗岭的四季之美:春天写风,还引用了朱自清《春》里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夏天写鸟、树、太、余晖;秋天写丰收的香气和有情的落红;冬天写雪花和月色。
二、借力群文阅读,学会整合资料
借力群文阅读,学会整合资料。我们教师通过群文阅读课,将所上的群文阅读课学会的方法与技巧进行整理。例如,我们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师在上完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这个单元是以“民俗风情”为主题,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分别是《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这组文章都承载了国人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展示了传统文化习俗。把民族生活小情节、民族特色文化、节日、地方美食等进行整理,进而对当地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针对性的对比收集及整理。例如,我们教师把学生收集整理的民俗风情小片段进行群文分享:有写美食(酸汤鱼、腌汤、熏腌肉、七彩糯米);有写节日类的(苗年、侗年、吃新节、二月二);有写民族乐器(芦笙、琵琶、苗鼓);有写民族建筑(苗族的风雨桥、侗族的吊脚楼);有写民间传说等。
三、借力群文阅读,学会构建思维导图,进而运用到作文提纲
在教学中,笔者借助《安塞腰鼓》《鼓神》《窗花》《四合院里的拜年》几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民俗特点,感悟从这些民俗中体现出来的人的精神世界和追求,教会他们如何凸显我们黔东南少数民族的特色,表现我们黔东南的精神。例如张瑞华的作文就利用思维导图分了三个镜头来写黔东南之美。镜头一:景美神爽,写黔东南的美景;镜头二:脱贫致富,写黔东南人努力奋斗,成就了如今全面脱贫的大好局面;镜头三:酒香人和,写黔东南的酒、歌、舞。这样一来作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条理井然,重点突出。
四、借力群文阅读,实现读写习惯
实际教学工作中,在每单元教学内容结束之后,马上教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章的精彩部分,抄在本子上并加以赏析。另外笔者在设计群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重点强调一个“读”字,不板书,不笔记,不归纳,不分析,一切的一切都通过群文阅读去体会、感悟,让孩子们顺着不同作者的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寻找,什么是美,文字的美,语言的美,世界的美,并且把这些美记录下来。因此,笔者每周都布置学生去落实几组群文阅读,然后把这几组文本的好词好句进行整理,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并进行检查,培养学生的读写习惯。
五、借力群文阅读,实现读写相结合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需要学生具备能够把一段话清楚完整地描述下来,还要有理有据,还要具备感染力,这些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朗读时的思想感情,来安排学生课后的写作训练任务。例如,笔者在上九年级二班时,主要议题为《描写让文章出彩》,有文本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本二《孤独之旅》 、文本三《背影》,这组文本主要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性格等多方面将人物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为故事的叙述做铺垫,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描写方法,如描写方法中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当场就可以教学生写一个片段描写,尝试着用它来写自己的情感。结果发现效果很好。如果这样从七年级开始练习,学生就能真正达到借力群文阅读,实现读写相结合,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除了上面这些,贯穿始终的就是不断地修改,每练习一次,学生借助群文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经验,勤写片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告别昔日“谈作文而色变”的尴尬局面。真正地从阅读走向写作,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