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示范幼儿园 汤学俐
幼儿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始终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幼儿今后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求幼儿教师始终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如何去培养幼儿、关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呢?下面,笔者浅淡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是如何去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
俗话说:“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一个人在幼儿期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很多。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得不到良好形成,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式不同。家庭教育是单独教养幼儿,而学前教育是幼在集体环境中得发展。
(2)环境不同。家庭与学校的生活规律有异。
(3)幼儿的年龄、身体素质也关系到幼儿行为习惯的良好培养。
幼儿不良习惯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爱哭、爱闹。
②爱抢玩具、不讲究卫生。
③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在家里小皇帝、小宝贝,什么事都是父母包办代替。来到学校、任何事都依赖老师。
④怕生、避人、胆小怕接近老师和同学。
针对以上不良行为表现,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和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从自理开始
幼儿从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老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他们学会自理,使幼儿适应学前教学常规。这就要抓住新学期开始时幼儿对学校环境的新鲜感以及家长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视的心理状态有序进行。例如,安排好幼儿的作息时间,什么时间起床,起床后要做哪些事。晚上什么时候睡觉,睡觉前要做哪些事等。这些要让家长知道,获得家长的主要配合,督促幼儿按时作息。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每天到幼儿园后,老师都要进行个人卫生检查,手脸是否干净,穿戴是否整洁,放学时指导幼儿整理自己的书包,给幼儿讲放学后不许在路上逗留。
2.设置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笔者通过安排内容丰富的游戏来增强他们的自理行为和卫生习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逐步明白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不喜欢不讲卫生和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借此鼓励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启迪幼儿能做的事尽量不要依赖大人,利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服务,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幼儿学会饭前便后洗手,睡觉前、起床后洗脸、刷牙、自己会穿衣穿鞋子、梳头和整理小书包等。这些作为老师必须布置好,而且每天必须检查,对做得好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在群体中为孩子树立楷模,让幼儿的自理行为和卫生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变成自觉的行为,达到培养良好习惯的目的。
3.故事教学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及作用
在故事中不仅蕴含了基础性的知识,而且还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本身与我们以往常见的书籍还是不一样的,故事主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进行讲述的,画面形象逼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书面内容浅显易懂,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幼儿当前认知水平。与一般成人相对而言,幼儿的自制力并不是那么强,因此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利用故事教学方式,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幼儿的学习视野,将原本枯燥的道理借助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幼儿听,让孩子在情景中体验,模仿学习,在无形中帮助幼儿形成了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幼儿在故事中还会学习很多的关于基本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的相关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创设情景、故事表演、游戏中理解故事,调动活动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通过模仿假设这一操作体验,获得知识与结论,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相关的技能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传统故事《猪八戒吃西瓜》,小朋友通过故事知道知错就改,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分享。
4.利用儿歌辅助教学,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水分和阳光,好的儿歌不但能启迪幼儿的智慧,而且还能陶冶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和增强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例如儿歌:“吃饭时,细细嚼,样样都吃长得好。”“不碰电,不玩火,危险事情我不做。”对幼儿的行为有较强的指导性。利用儿歌,让幼儿辨别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做好家长联系工作。通过家访,详细做好记录,特别是孤僻、任性的幼儿,通过家访了解他们有无特殊原因,掌握第一手资料。另外,通过家访还能增进与幼儿的感情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不良行为除了及时纠正以外,还用热情的、可亲的态度鼓励他们的进步。使他们逐渐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尽快地消除心理上的陌生和紧张,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幼儿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长期培养和诱导;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孜孜不倦指导,需要学校,特别是老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塑造出来。幼儿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用爱心和辛勤的劳动去培养祖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