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龙洋) 近年来,凯里市开怀街道开怀村依托当地苗族传统文化,通过建好“一个林园”、搭好“一个舞台”、用好“一个平台”,构建“农文旅一体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建好“一个林园”,激活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新载体。深入挖掘苗族古歌古辞等文化资源,积极探索苗族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承发展新模式,辗转各地收集各种流派、各种版本的“苗族古歌古辞”,建成凯里苗族古歌古辞碑林园。以青石碑刻为载体保护传承,以音译的汉语拼音为媒介连通古今,着力将苗族古歌古辞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保护区“试验田”。截至目前,碑林园建设先后得到了省、州、市9家单位,省内外509名爱心人士、开怀村422户村民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现已初具规模,园内共立有206通碑,含序1通、简介1通、议榔辞7通、引言1通、排歌2通、苗族古歌187通、功德碑7通,占地2000多平方米。随着碑林园的建成,吸引不少热爱苗族文化的人士慕名入园拜读研究和补充完善,逐渐成为苗族古歌古辞爱好者的聚集地。2017年11月,开怀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贵州省县域文化产业示范村”。
搭好“一个舞台”,营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氛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当地苗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利用凯里苗族古歌古辞碑林园这一舞台,通过“举办一系列少数民族活动、申报一批非遗项目”等方式,吸引汇聚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支持和助力苗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依托苗族“吃卯”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捐碑仪式活动7次,活动中群众载歌载舞庆祝,诸多省内外民族文化爱好者慕名前来参加,参与人员达1.5万人,带动当地群众通过餐饮服务和民族工艺品销售等实现创收。依托碑林园项目,建成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示范基地,积极申报非遗项目4个,培养各类非遗传承人27人,开展苗族语言培训16期,培训学员600余人次。
用好“一个平台”,构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构建“农文旅一体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为抓手,鼓励引导爱家乡、有实力、会管理、懂经营的能人回乡投资兴业。开怀村依托城郊接合部区位优势,通过盘活空闲农房、土地等农村闲置资源发展康养、农庄及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开怀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300亩,草莓种植项目100亩,不断实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引导培育传统农户转型成为农业企业家、农民经纪人、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带头人,建成凯里市凯秀刺绣作坊、凯里市忙打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带动群众就业3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