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四小学 马 艳
在小学数学中有效性不仅体现在作业的应用性上和对知识的巩固上,还应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以生活为契机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做到联系学生的生活,整体把握教材,提升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与想象力,从而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转变,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事实上,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中引领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精心思考的问题。
一、有效指导,教给自主学习方法
任何一种学习都不是盲目的,都有一定的方法。面对学习任务,学生如果缺少相应的学习方法,即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与欲望,学习也不可能顺利进行。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必须教给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和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策略性和持久性。
二、关注学情,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的学习总需要一定的旧知识作为铺垫。教师有必要在新课学习前关注学情,有效设计复习内容,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尊重差异,选择适宜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中探究目标的确立,不仅决定着学生参与数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努力程度,而且指引并规范着学生探究的行为和影响探究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个别差异,设置适合的探究目标,以增强探究的精度、深度和广度,从而使学生切实处于探究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探索到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自我提高。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提出了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还记得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应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吗?(转换)有一个梯形的形状,它的面积如何计算?是否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相似呢?你可以探索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教师利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和思想方法,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设置研究性学习目标,既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四、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态中探索求知,自主开展探究性、主动性学习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要求,将学习活动转化为可操作的,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讨论、交流、反思等多种活动,有序和有效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毫升的认识”一课教学前,笔者设计了如下导学问题。
(1)收集各种饮料瓶,观察他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2)了解一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毫升做单位的?
(3)通过观察和了解,你能描述1毫升的容量有多少吗?
这样不仅给学生活动提供了内容,而且给学生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课堂,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五、激励质疑,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平时我们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题而不会做学问。因此,教师应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习惯,在质疑中自主学习,从而不断地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真分数与假分数”时,先让小组内每人用圆片表示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四分之五这几个分母是4的分数。这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用这一张圆片怎样表示出四分之五呢?”这时笔者不急于回答,提示小组内几个同学合作完成。这样,学生很快发现表示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四的两个分数合起来就是四分之五。“那你们能表示出四分之六、四分之七、四分之八……这样的分数吗?”这样,学生由“生疑发问”到“质疑答难”,不仅调动了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在不断思维调整中获得启迪,有效促进了认知内化,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教师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同时,还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领航与指导,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自主学习中,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实现自主发展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