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周燕 陈昆) 孟冬时节,位于贵州岑巩经济开发区的贵州省兴隆碳素有限公司,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在公司年产6.8万吨微孔高碳密闭糊车间,一堆堆原材料在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配料生产设备上“溜一圈”,很快就变成了一袋袋销售产品。
“以前,我们每天80多个工人只能生产20吨左右的产品,现在通过技改之后,我们12个工人每天能生产150吨产品。”该公司负责人邹济龙说,现在,生产效率提升了60%左右,每一吨产品降低了100块钱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据悉,该公司是一家通过ISO9001-2015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集生产、经贸、研发、检测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2013年入驻岑巩经济开发区,主要生产、研发碳素系列产品和正负极新材料,产品广泛用于建材、电子电力、航天航海等领域。
近年来,公司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推动质量变革创新,推进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2021年,公司生产特种石墨制品5000吨,微孔、超微孔碳砖4万吨,碳块2.8万吨,炭糊类制品10万吨,产值1.6亿元,上缴税收300多万元,吸纳就业30余人。
为提升工业产业发展质效,公司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对煅烧、脱硫、除尘等环保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研发了原材料替代新工艺,有效降低了能源资源损耗,赋能产品质量控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以前我们的主要原材料是无烟煤,现在我们把无烟煤的比例从以前的40%降低到了8%,将碳纤维比例增加到了10%。这样,我们产品的性能提升了,降低了下游客户的用电量,相当于也是节省标煤。”邹济龙说,现在公司每个月基本上是订单式满负荷生产,主要销往云贵川、内蒙古、山西、江苏和陕西等地。
为把园区打造成碳基材料的集散地,根据“十四五”岑巩县工业总体规划布局,公司正全力推进二期项目建设,并同步推进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碳素产业从低端开采加工向环保材料研发、绿色生产转型,大力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制造水平,把节能环保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现在扩建的这个二期项目厂房,年产63万套细结构石墨,该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尾料,我们通过改变一期项目的生产工艺,可以把二期项目产生的尾料全部‘吃完’。”邹济龙说,企业通过走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之路,有效实现了废渣的资源化利用,不仅更环保,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