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远口镇中学 吴宜彬
初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初中数学抽象并且逻辑严密,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融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课堂气氛,展现不同的数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价值分析
在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授一些抽象化的概念知识时往往采用板书或画图方式,费时费力。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后,教师可采用微课视频或PPT等多媒体技术解读知识点,省时省力,有利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配置,营造了更加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平台,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吸收转化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还可利用线上作业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在线提交答案,系统自动对答案进行批改打分,大大节省了教师线下批改作业的时间,在线作业系统还能统计学生完成率较低的题目,教师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易错题在课上重点给学生讲解解题方法,并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点。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策略
(一)结合信息技术的创新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即时性、先进性,经常向学生进行最新的数学科学新闻宣传,培养学生们求知、求新的学习理念,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并对相关内容进行细致观察和剖析,进而大胆提出设想,通过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证实假设的可行性。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坐标轴时,可以用日期和星期数作为X轴和Y轴,列举出一个简单的函数坐标图,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当X轴上的日期变化,Y轴的星期数不变时,函数图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进而让学生进行猜想,要如何进行日期和星期数的变化,才能让坐标上的函数曲线图产生翻转。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尝试,最后得出最便捷的变化方式,在加深了学生关于函数坐标轴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对学习函数图像产生了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
(二)落实因人施教,分层引导学生
现如今在我国教育制度更加倡导“因人施教”,这一定义与教育培训行业中“分层次正确引导”的标准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注重每一个学生全是单独发展的个人,作为教师要重视这类差异,并依据这类差异进行重点指导。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内容授课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能够应用手机App对不一样学习进度的学生设定不一样难度系数的工作,一些基础牢靠、学习效果高、对学习数学兴趣爱好强的同学们,给其布置一些有难题、提高的题型。而针对一些力量薄弱、学习进度慢的学生,教师就需要相匹配减少练习题难度系数,提升其学习信心,进而落实“因人施教”的课程目标。
(三)知识汇总复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需要重点关注最终复习环节,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点汇总以及综合复习时,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予以辅助,进而更好确保复习的全面性,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体现更强综合复习成效。在知识汇总复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和路径较多,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首先呈现出和该主题相关的所有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利用同一个思维导图进行串联,如此也就能够辅助学生完成综合整理和记忆。例如,在初中九年级“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整理所有的相关知识点,然后让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最后再利用信息技术予以呈现和讲解,以此完成该章节复习任务。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融合,不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初中数学知识内容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还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压力,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