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一中学 刘 颖
少数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而少数民族高中生同样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梁砥柱,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少数民族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使他们进入高中后还是与家庭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维持着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父母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者、精神上的引领者。同时,他们仍把家庭作为自己物质和心理上的依托。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含义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子女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反映了亲子间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父母教养方式为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二、少数民族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性别。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在少数民族地区男尊女卑的思想还存在家庭的生活习俗中,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高中生已渐渐摆脱了这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她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有了独立的思想,这样有助于他她们改变传统观念。但还是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相对落后,认为男生就该肩负传宗接代的重任,而女生迟早是要嫁出去的,所以就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男生身上,这样就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这种心理压力和困扰会给他们带来消极体验,从而影响到他们整体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2.是否独生子女。这主要是由是否独生子女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决定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更多的宠爱和关注,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和幸福,但非独生子女要和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爱和关心,这样使他们感受到的关爱不多,从而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少数民族也是如此。
3.父母文化程度。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方式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父母由于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希望其子女不要像自己一样,因此对他们的期望会更高一些,管束更严厉一些。这样使其子女心理压力更大一些,更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进而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三、提升少数民族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和睦融洽的家庭可以给子女营造极为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但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父母仍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极端的方式。这样会使子女疏远父母,产生对父母的惧怕和躲避,无法与父母进行更多心灵上的沟通,尤其对女生来说,这种消极情绪更容易使他们产生问题行为和心理。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消极的态度也会使子女在认知和情感体验方面产生偏差,不利于子女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增大他们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使他们对主观幸福观的体验水平降低。
因此,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时,不仅要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还应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家庭关系不和会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冷漠、专制型父母会拉大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孩子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所以父母应争取建立民主型家庭,对孩子采取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