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13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 从江县刚边乡中心小学 韦爱民

小学生解题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主要体现,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尺。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一般不强,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题能力不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提升小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解题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小学数学与生活割裂开来,认为数学运用是高等数学的事,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没有得到运用,进而导致数学学习兴趣减少。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应当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当从广泛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小学生,他数学学习兴趣不强,但是他很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他每天下课后都与母亲一起出摊,出摊以后他的账目经常混乱不清,需要很长时间来计算劳动成果。有一次在课堂上,教师将一大摞零钱摆在桌子上,要求学生计算出总数。20分钟过去学生依旧在数数,没有算出准确的总数。教师于是要求学生将10元的分做一堆,5元的分一堆,角角钱分一堆,通过分堆,教师要求学生数张数。结果零钱里有10元的6张, 5元的12张,1元的30张5角的40张,把这些张数统计在黑板上后,通过运用简单的乘法和加法就计算出零钱的总数,学生认为教师算得又准又快。这个卖菜的同学受到启发后,计算能力大为增加,后来还会算了支出和收入,坚定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大增。

二、实施体验式教学,强化学生解题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人生的许多知识是需要从体验中获得的,学生处在参与、观摩、体会、感受的方式中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小学生喜欢各类游戏,小学生喜欢体验各类的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当积极设置适合小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获得相应的体验。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超市活动,有的学生担任老板,有的学生担任顾客,学生在购买玩具,就形成一系列的数学问题,称重、找零、凑整、加减乘除法都需要用到计算。学生在购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同时,体验到了角色扮演的乐趣,也遇到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学生的脑海里总有各类问题,总被各类问题所吸引,他们总想了解个究竟。鸟儿为什么能在天上飞?火箭为什么能够飞上天?有的数学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认为学生故意捣乱课堂,对学生痛加指责。有的教师也不甚了解这些知识,于是往往只是简单地将结论告之学生,认为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更加快捷,但这样做并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鸟儿为什么能在天上飞,这几个问题都涉及力的问题,教师应当科学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得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鸟儿能飞,什么情况下轮船能游。教师还应当进行一个实验,使得学生明白作用力的大小问题,使得他们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慢慢地弄通数学问题。弄通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使得他们增强解题能力,进而弄通事物之间联系和规律,使得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总之,教师应当从增强学生兴趣入手,在教学中结合火热现实生活,找出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科学设置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想学。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乐学,教师还应当从学生的现实问题中入手,破解难题,使得学生主动学,进而增强数学解题能力,增长见识和数学水平,提升综合素养。

--> 2022-11-13 1 1 黔东南日报 c202269.html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