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秉县示范幼儿园 唐 煜
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创设效果,能够让幼儿更加热爱学习活动,也能够让幼儿获得良性成长。结合当前的创设现状,园区教师需要积极地制定解决对策,以便于保障幼儿茁壮成长、健康发展。其中,努力提高环境创设的适宜性,全面提高环境创设的全面性,以及加强环境创设的参与性,这些措施都可以达到预期的创设目标,从而推动幼儿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一、环境创设的存在问题
在幼儿园的发展中,环境创设是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对幼儿成长影响更大的一个部分。作为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和教师,在创设环境时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求,并大力提高幼儿的参与性。换言之,在当前的环境创设当中,创设的全面性、适宜性、参与性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够真正改善园区的环境,才能够促进幼儿得到更理想的发展。而且,部分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的情况,以及部分存在主客体关系不够明确的现象,这些都是在未来工作中需要积极改进的地方。只有虚心学习和改进,才能够让园区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升环境创设的全面性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在创设环境时需要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并逐步地提高环境创设的全面性。只有保持全面性的设计理念,并不断地学习一些先进的创设方法,才能够逐步地提高整体的创设质量。就具体而言,在创设时,就要保障幼儿拥有生动直观的物质环境,也要保障幼儿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外部环境和幼儿的思维相结合,那么幼儿的能力才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另外,在创设工作当中,教师还需要重视提高环境创设的适宜性。换言之,只有坚持适宜性的原则,才能够推动幼儿的智力发育,才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
就具体而言,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借助幼儿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为幼儿打造更适宜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例如,教师可以打造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于督促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无论是玩具还是积木等材料,都需要放在一个幼儿触手可及的位置,这样方便幼儿拿取,也更有益于幼儿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还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提供多样化的玩具,并提供不同难度的游戏材料,这样也会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重视环境创设的参与性
在进行环境创设的工作中,教师和相关人员要重视环境创设的参与性。只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创设工作当中,才能够保障幼儿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加适宜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创设,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创设成果。简单地讲,在教师引导设计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幼儿的参与成分,这样能够让环境真正适宜幼儿的发展,也能够让幼儿增加对环境的喜爱之情,从而增添幼儿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这样开展的环境创设活动,通常能够取得十分优良的效果。
换言之,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避免教师一手包办的情况。在过去的创设工作中,教师通常会在墙面上挂满幼儿的作品,这种单一的创设办法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这种单一的设计形式虽然能够获得家长的认可,但是并一定能够收获幼儿的喜爱。鉴于此,教师在设计环境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幼儿的意见。只有坚持幼儿本位的原则,并重视幼儿在创设工作中的参与性,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良好的创设成果。例如,在创设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主题,然后引导幼儿一起进行环境创设。鼓励幼儿进行剪纸操作,或者鼓励幼儿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这样可以让幼儿参与到环境的创设当中,从而凸显出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例如,在教师的墙面上,可以粘贴一些字母、拼音等等,也可以粘贴幼儿的一些主题创作作品,这样能够突出幼儿的创造性,也能够吸引更多幼儿的喜爱,从而推动幼儿的学习进程,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三)增强环境创设的适宜性
教师在构建幼儿园环境时,需要认识到每件事物存在的价值,每个环境创设存在的意义。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出环境创设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然而部分幼儿园只把环境建设当作园所发展的部分环节,只发挥出了观赏作用,并没有体现出外部环境对幼儿教育活动开展的辅助作用。同时,单一的外部环境很容易导致幼儿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依赖,不能使思维意识得到很好发展。此外,对环境创设作用认识不到位还会导致教师不能把环境的美化作用和教学作用进行兼顾。具体说来,如果教师过于追求美感会削弱环境创设的教学作用,也会减弱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实用的色彩过渡,或者幼儿园的光线过于明亮,会导致幼儿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情绪也比较亢奋,长此以往会造成幼儿的审美疲劳,不能提升学习效率。此外,部分幼儿园模拟小学课堂模式,这样往往会矫枉过正,幼儿无法适应这样的教学环境,从而弱化了幼儿对环境的改造能力和适应能力。
幼儿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环境的创设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具体说来,教师要利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为幼儿创设出问题情境,培养幼儿动手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幼儿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对事物的理解感性因素更多,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思考如何给予幼儿频繁的接触种类繁多的场景的机会。例如活动室的积木和玩具要放在幼儿可以拿到的高度,便于幼儿取放;书架上和材料柜要贴有标签,引导幼儿在进行阅读后分门别类地放置;开展游戏活动的材料要有难易之分,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探索需要;幼儿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在艺术角展出时,要和幼儿的视线高度一致,让幼儿感受到大家对“杰作”的重视等。同时,幼儿园环境构建时要让幼儿有机会接触户外的草地、游戏设施以及室内的楼梯走廊、窗、门等,引发幼儿对事物观察的兴趣,让幼儿更好的感知社会现象。
(四)从多元化的角度提升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有效性
幼儿的年龄一般在3-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会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并没有形成思维定式。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这个特点存在理解误区,仅仅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随意变化教育环境,过度追求环境中的新鲜元素,并没有从长远性的角度考虑到环境创设的有效性。
首先,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与幼儿之间产生的互动性,也就是可操作性。在幼儿园中,环境创设并不是一项表面工作,而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可以在环境中为幼儿放置一些可自主使用的材料,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完成装饰等。其次,安全性。安全性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方面,应该被放在首位。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检查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具有毒性,设备等物品的摆放是否会伤害到幼儿的健康,悬挂物品是否有下落的风险等。教师应该将一些安全风险进行提前规避,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教育性。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通过环境对幼儿的学习或者能力培养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使环境的作用达到充分发挥。所以,幼儿教师在创设环境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对幼儿的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