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承钧
苗年的前两天,朋友邀约我去三棵树镇的季刀苗寨吃“泡汤”,感受苗年的味道。老天很给力,不冷不然的天气,是个适合户外活动的日子。
驾车往雷山方向行驶半小时左右,路程虽然不长,但风景却足够让人惊喜。沿途经过几个苗寨,看到好些人家在杀猪宰羊,一派节日气象;公路上人流熙熙攘攘,人们肩挑手提,带着礼物奔向自己心属的地方。苗年的味道是越来越浓了。
苗年,苗语称为“农酿”(意为“吃年”),是黔东南苗族辞旧迎新的节日。每到古历十月过苗年期间,许多人家都要杀年猪、宰牛羊、打糍粑、备足糯米酒、准备丰盛的菜肴招待客人,这是苗族同胞庆丰收、辞旧岁、敬祖宗、迎新年的活动。今天离苗年的“大年”还有两天,还是杀年猪吃泡汤的日子。
沿着巴拉河逆行,公路边一座充满苗族文化元素的高大寨门告诉我们,季刀苗寨到了。
季刀,苗语为“深潭”的意思,因寨脚巴拉河中有深潭而得名。从公路的这边隔着巴拉河看季刀,只见苗寨傍水而居,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雄踞在半山腰上。寨子周围古树参天,吊脚木楼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远看季刀,就像目视一位款款深情的大家闺秀,藏在深闺人未识,一朵芙蓉出清波。
停车移步,拾级而上,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往朋友潘部长家,脚下古老的花街青石板,向我们介绍着季刀苗寨的悠远历史。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年轻人在为苗年的到来忙碌,年迈的长者坐在吊脚木楼的美人靠上,悠闲地吸着旱烟。整个苗寨恬淡而不失清雅,古朴中透着文明。身处闹市久了,自然向往清净,季刀苗寨算得上一个清净的地方。
路过寨子中间的芦笙堂时,正遇上寨老和一群村民在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接苗年仪式,“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把一群小孩吸引过来,他们在硝烟中活蹦乱跳地争抢着鞭炮,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孩提时过年抢鞭炮的情景。
热情好客的潘部长一家人,早就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一大早就杀了一头大肥猪,并把猪身上最好的食材割了下来,什么五花肉、瘦肉、猪肚、猪肝、猪血、大肠、粉肠等等清洗得干干净净,切得整整齐齐,放得盆满钵满。潘部长更是喜笑颜开,系着围裙乐呵呵地在厨房忙上忙下,他要用主人的热情和出色的厨艺,为我们做一席地道的苗家泡汤,与大家一起分享苗年的味道。
“快来打糍粑啦”,厨房的泡汤还没有做好,门外一声吆喝,把众人喜悦的心绪引到打糍粑的现场。只见粑槽里晶莹透亮的糯米饭冒着腾腾热气,引得来宾中好几人卷起衣袖,操起粑锤接力体验了一把打糍粑的乐趣。年轻小伙杨总,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脱掉上衣,挥舞粑锤,有板有眼地打起糍粑来,赢得众人的一阵赞誉。围观的人群七嘴八舌,有说有笑,一派欢乐气氛。
这边刚热热闹闹地打完糍粑,厨房里热腾腾、香喷喷的泡汤菜也做好了,于是主人便热情地招呼大家入席。
宽敞明亮的中堂里,从神龛往外依次摆下三张八仙桌,最上面一张桌子,安排年长者就座,其次两张是年轻人和妇女、小孩的席位。主人家热情好客,琳琅满目的各式菜品摆满了桌面,大家开开心心围桌而坐,炉子上沸腾的泡汤菜弹奏着诱人的音符。
今年74岁的潘伯,既是家长,也是今天年纪最大的长辈,他红光满面,以苗家人的热情和豪爽,频频举杯邀请大家喝酒吃菜。于是新朋旧友,聚集一堂,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品尝着泡汤菜的美味,共话美好未来。大人的欢笑声,小孩的喧哗声,把节日的欢乐气氛传递到左邻右舍。
据潘伯介绍,季刀苗寨的祖先是从江西迁徙而来,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现有110余户500多人,主要是潘姓人家,前几年政府开展脱贫攻坚,季刀苗寨靠发展旅游业实现了集体脱贫。
席间,中堂板壁上的一张宽幅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便向主人打听照片的来历。潘伯一脸自豪地告诉我,这是他家最小的儿子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到北京领奖的时候和中央领导的合影。他接着介绍说,我们家过去没有出过读书人,国家恢复高考后,我们家就培养出三个大学生,现在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在凯里市工作,他们都成了城里人。我们两个老人在家里做点农活,谷仓里的存粮够吃好几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我们苗家才摆脱了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是的,幸福不忘来时路,吃水不忘挖井人。潘伯的心里话,既是对一个苗族家庭发展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憧憬,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相信,未来的季刀苗寨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不知不觉间,酒酣了,耳热了,潘部长家又涌来一波新的客人,泡汤宴开成了流水席,于是主人家又忙活着接待客人。前客让后客,这也是苗家的礼仪,我们便与热情的主人依依惜别。
“米酒甜,米酒香,敬酒的飞歌飘山梁”。《醉苗乡》的优美旋律从吊脚楼里飞出,便有了我们外面的应和。苗族飞歌和醇香的米酒,始终是相看两不厌,歌声与美酒,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也饱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霎时间,我仿佛读懂了季刀,心灵也陶醉在这方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