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啟萍 黄鹄 张敏 肖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立足绿色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壮大。
近年来,岑巩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立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绿色产业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坚决打赢乡村振兴山地产业发展攻坚战。
天马镇:“定制药园”生“参”不息
近日,笔者走进天马镇白岩坪村太子参种植基地,见到40多个村民正在采挖太子参,挥锄深挖、刨去泥土、捡拾装袋,场面十分热闹。
“大家挖的时候注意,要挖深一点,刨干净点,挖的时候莫伤到太子参,一厢一厢地挨着挖,不要挖断和漏挖。”为确保每一颗太子参都能作为种子,种植大户吴林说,他明年打算种植太子参种子3500公斤,现在留作种子的太子参估计能采挖2000公斤,不够的太子参种子将以56元钱一公斤的价格购买。
“现在自家的稻谷、玉米这些都归仓了,也没什么活干,我们早上10点钟来挖太子参,10元钱一公斤,工资现结,一天可以挖10来公斤,挣个100多元不成问题。”村民何玉成说,在这里干活的人都是他介绍来的,因为热心肠,大家有活干都互相通知、结伴而行,一年到头在附近务工,照顾家里也方便。
药材轮作种植助农增收的关键。“以前这里的土地闲置没啥用,到处是杂草和刺棚,现在用来进行太子参与百合轮作,效益非常好。”白岩坪村党总支部书记瞿秀芝说,药材轮作种能防止土壤板结,促进作物对有机质吸收,“轮作”新鲜百合亩产达1600公斤、新鲜太子参亩产达300公斤。
今年天马镇以“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订单式”种植太子参1320亩,带动村民就近务工1.7万余人次,目前正在采收成熟的太子参种子,预计明年种子面积将保持1200亩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镇党员干部备受鼓舞,干劲十足。”天马镇党委书记吴钦明说,天马镇将依托山地资源,持续建设“定制药园”,坚决打赢乡村振兴山地产业发展攻坚战。
思旸镇:油茶果成熟蔬菜丰收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思旸镇岑峰村的油茶林里,圆润饱满的油茶果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满山满岭处处是村民们忙碌采摘油茶生果的身影,一派喜人的丰收美景呈现在眼前。
油茶丰收,村民们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政府动员我们种上油茶后,现在我家每年都有油茶果采摘,收入大约5000元至7000元钱。”岑峰村村民刘尚洪说。
村民们将刚采收的油茶果打包装袋,等待商家前来收购,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油茶种植作为思旸镇重要的特色林业产业,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主导产业之一,在生态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作用。
油茶是一种常绿、阔叶、长寿的生态经济树种,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绿化荒山的理想树种,油茶生长周期较长,一般3年至5年才挂果,一次种植,多年受益。油茶籽生产的茶油每公斤约140元至180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可观。
近年来,思旸镇紧扣“两主导、多特色”发展定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杂稻制种和油茶两主导产业。以铜古田、板桥、盘街、岑峰、双龙为重点打造万亩油茶产业带,如今,全镇油茶面积6700亩,可以采收的300余亩,油茶产业成为村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生态改善的重要产业。
在思旸镇盘街村,村民利用冬闲田种植的小南瓜迎来丰收,村民忙着采摘、分拣供应市场,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盘街村按照“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蔬菜订单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合作社种植的300亩蔬菜相继丰收,有小南瓜、大白菜、西葫芦等,这些蔬菜长势非常好,进货商主动到基地来收购,我们还请了30多个村民来帮忙,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村党支部书记边兴鹏说。
大有镇:“国储林+N”奏响林下经济最强音
走进大有镇的国储林项目林改培示范基地,过去密密麻麻难透阳光的松树林经过择伐、间伐后,变得稀疏开阔。松树之间,种下的楠木、榉木有2米多高。林下的土地,一行行被松针覆盖的土垄整齐排列,里面种的则是黄精。
“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给实施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周边农户的生产和就业,有效激活和利用了农村留守人员剩余劳动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增收。”塔山村支部书记郑培坤说。
大有镇副镇长张明旭说,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契机,大有镇积极探索“松树大径级木材+珍贵木材+林下经济”的立体复合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森林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问题,走出了一条绿色林业发展之路。下一步,大有镇将以点带面,继续做好“林文章”,做活林经济,提升林效益,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大有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立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目标,积极抢抓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森林质量,走出了一条循环林业经济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大有镇完成国储林林木收储14600余亩,签订林地流转协议8000余亩,兑现农户资金380余万元,建成县级国储林现有林改培示范点1个,在林下套种黄精1200余亩。
据了解,该镇除了林药共有4000余亩外,还有林鸡30000余羽,林蜂300余箱,林畜2000余只、森林景观8500亩,这些林下产业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到基地务工,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从事生产劳动,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客楼镇:布好秋冬产业丰收棋
10月31日,在客楼镇老塘坪坝区正在开展油菜联合播种机作业,一次性完成浅耕、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
为抢抓时节,抢抓天气,保证群众产业增产增收,确保秋冬种工作顺利完成。连日来,客楼镇积极动员广大群众深入坝区田间地头开展油菜、松花菜种植、翻犁土地等工作,下好“秋冬种”先行棋,让来年丰收有盼头。
“这两天刚下雨,湿润了田土,为抢抓这个好时候,我们调动各村村干、各种植主体和群众开展秋冬种工作,全力推进秋冬种生产。”客楼镇人大主席田启金说。
“客楼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大户’的发展模式,今年与村里合作种植松花菜,抱团发展订单蔬菜。抢抓时节时,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过来帮忙除草,公司也会定期过来进行技术指导,相信我们的松花菜一定会取得丰收。”客楼镇松花菜种植大户吕帮军开心地说道,在客楼镇安山村罗家坝上有10余名党员、志愿者正在给松花菜地里除草。
为严格落实满插满种、耕地轮作、油菜扩种、高产等工作,客楼镇提前谋划布局,结合坝区区位优势,对产业进行规划调整,引进新产业,动员群众共同参与,大力推进秋冬种工作。
截至目前,客楼镇已落实300亩油菜种示范点6个,涉及四个坝区。秋冬翻犁17794.25亩,油菜种植5971亩(其中移栽4829亩,直播1142亩),蔬菜种植3468亩,完成总任务88.92%,预计11月中旬全面完成秋冬种,为来年产业丰收铺好路。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