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旧州中学 翟小庆
作文教学虽无定式,但也有“诀窍”。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写作文的内核在于一句话:努力让学生有话要说,下笔能流畅表达想要说的话。笔者从这些年教学实践中得知,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好身边的“乡土教材”,即用身边的特色文化、身边的独有资源、学生熟悉的东西来作为写作素材,就能让学生的作文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又富有特色。
一、概述与背景
为了深入阐述本文论点,我们首先需要认知两个概念性的东西。
一个是写作,亦为作文的概述性认知。什么是写作?写作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实践活动,是运用书面语言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例如,高考的作文评判标准通常为明确立意、突出中心,把材料写实写生动、表达出真情实感,严谨构思、注意照应、详略得当,选择语言风格,等等。
另一个是乡土教材的概述性认知。什么是乡土教材?乡土教材是指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通常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主要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工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就进展等,这有利于教学紧密联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
关于乡土教材,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学生以乡土地理知识。运用乡土教材教学,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有些国家曾在中小学设乡土学科,专门从事乡土教材的教学。现在多把乡土研究的内容,分别纳入各有关学科去教学。我们的祖国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又有值得讲述的革命传统和文物古迹,更好利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有助于激励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把思政课融入语文教学大纲,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而达到扣好青少年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再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讲好道理,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结合主责主业,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启蒙”,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红孩子”,把信仰的种子植入青少年的心里,一路成长、一路培养,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探索与思考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仅以黄平旧州古镇的乡土文化为例,探讨作文教学如何用好“乡土教材”的一些尝试与启迪。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更是一个民族迈向世界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找到现代先进的教育方法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从而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要善于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旧州古镇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是贵州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汉且半国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的湖迹平原之一,农业发展在黔东地区为最早,帮秦汉时已能建成且兰国。”写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记得有的学生写山、写水、写游记,就善于把学生自己攀登过的大山,看见过的山水、林泉或者瀑布美景,再或者旅游过的地方,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这就是一篇上佳习作。
要善于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地方人文故事。每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家园里,记忆深刻当属文化的代表印记或符号。旧州古镇的寺、观、馆、祠众多,始建年代久远,悠久庙宇文化内涵有史可考已达2500余年,古城区有“九宫、八庙、三庵、四阁”,最能体现历史风貌的当数西上街的文昌宫、仁寿宫、万寿宫、天后宫、朱氏宅院、天主教堂等。学生写东西,要记住地方的人文故事,这是一个地方独特的个性东西,写出来就会让人惊奇,给人一种惊喜。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件最难忘的事、最喜欢的一个人、最爱的美食等开放式作文,就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节日、集会、歌舞、美食、习俗等入笔,先让大家想一想、忆一忆参加过的盛会,体验过的歌舞等,学生自然有话要说、有东西可写,从而达到言之有物、下笔有神。再如,熟知“旧州的红色故事会”——彭德怀指挥红军攻打尖山坡战斗、张闻天和王稼祥力劝毛泽东复出领导红军的桔林密谈、肖克与外国传教士勃沙特关于一张法文贵州地图的革命历史故事,延展到省内外的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来适时引导,把学生心灵也提早补上时代与革命的“精神之钙”。学生写作文,就要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知晓了这些红色故事,才能把作文的形与神、血与肉有机统一在一起 。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就有了灵魂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