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九小学 龙孟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自主学习教学已逐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兴趣。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课堂中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课堂中成功的自主学习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更能加深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目前自主学习的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规模,被应用到各科的教学中,符合新标准的要求,符合当今教改的新潮流。在这里笔者来探讨一下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小学生都比较好动、好新、好奇、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游戏情境,把数学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新知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掌握知识量的大小是次要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能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结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需要将眼光放长远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正确引导,循循善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自主学习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也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机会。
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内部知识的消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疑难点,确定讨论和交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勇敢讲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补充自己在知识中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教师讲得好,讲得详细,学生成绩就会好。实则不然,学生要想成绩好,不仅要接收知识,还要消化知识,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只有将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消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他们才能灵活运用,发挥出其实效性,这就凸显出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机会,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做到有效消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通常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把一些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也一手包办了,导致学生在课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有力提高,更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教师只有大胆放手,通过引导开展的教学工作,实现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充分发掘他们的数学潜能。例如在教学《解决“归一”问题》,揭示课题时会教师可向学生提问:通过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疑惑?学生通过联系旧知,他们会回答:知道什么是解决问题,但不明白“归一”的含义。教师便借助这个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因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做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四、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途径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要使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让学生亲自去走一走、去感受来得实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时,老师就要有目的地带学生去操场感受1千米的长度,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同学跑步,另一部分同学走路。一圈200米,即绕着操场走(跑)5圈大约就是1千米,跑步耗时5分钟左右,走路耗时13分钟左右。通过走一走使学生明白了1千米的距离很长,跑1千米很累,走1千米花的时间很多。就这样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了新知。
教师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让他们在学习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课堂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数学的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去思考、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