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洪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贵州旅游业发展,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早在2011年5月10日来贵州考察时就指出,“贵州拥有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拥有底蕴丰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拥有像黄果树瀑布等名气很大的风景名胜,还拥有像遵义会议会址这样的红色景点,发展现代旅游业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2014年3月7日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贵州自然名胜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公园省’之美誉,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奇观绚丽多彩,自然风景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这是贵州的优势所在”,指示贵州“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视察时又指出“贵州素有‘公园省’之美誉,这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明确要求贵州要“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2021年2月5日到贵州视察时再次强调,“贵州风景名胜多姿多彩,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为包括黔东南在内的贵州深刻认识旅游资源禀赋、科学谋划旅游发展战略、探索走出旅游发展新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公园省”资源优势,与时俱进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推动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贵州知名度更高、美誉度更佳,旅游业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黔东南作为贵州自然生态最出色、民族文化最出彩的市州,走旅游产业化之路,既有先天资源禀赋,又有后天发展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黔东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创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坚持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始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坚守两条底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持续增强。
十年来,黔东南致力全局性推动,旅游经济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十年来,黔东南立足最出色出彩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优势,始终保持旅游产业在全州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坚持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领衔抓旅游工作,在“十二五”突出“旅游活州”战略,在“十三五”作出《关于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决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又制定《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锦绣黔东南旅游强州的实施意见》和《旅游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坚定不移把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抓、作为全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推动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旅游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以来,全州累计接待游客7.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352.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二五”期间的10%左右提高到了“十三五”期间的20%以上。其中,2012年至2019年游客接待人次年均增长26%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接近30%,2018年全州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1亿人次、年旅游总收入突破900亿元,2020年、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黔东南接待游客也超过6500万人次,旅游产业已成为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十年来,黔东南致力全景式打造,全域旅游呈现新格局
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还是各地推动旅游甚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年来,黔东南按照“全景式打造”的思路,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任务,以镇远古城、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一城两寨”为核心,以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和清水江、都柳江、氵舞 阳河为轴线,着力建设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构建起“三山三江”全域旅游发展格局。2012年以来,黔东南以承办第十三届贵州旅发大会、举办全州旅发大会为契机,整体提升了施秉云台山、镇远古城、下司古镇、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岜沙苗寨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推出了黄平旧州、锦屏隆里、剑河温泉、天柱三门塘等一批新景区、新景点,涌现了云谷田园、万达小镇、施秉夜漂、华润小镇等一批旅游新业态、新看点、新亮点。同时,州内200多个民族节日、409个中国传统村落、53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000多万亩森林和2900多条河流星罗棋布,以施秉喀斯特、中国传统村落、侗族大歌等世界级、原生性、稀缺性旅游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的精品景区景点遍布全域,宛若一颗颗珍珠镶嵌苗侗大地,构成了游山玩水、非遗研学、风情体验、露营自驾、红色瞻仰、乡村民宿、体育健身等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了全国“十二条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全国“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等一批经典旅游线。今天的黔东南,既有春、夏、秋、冬四季之美,又有东、西、南、北四方之景,处处如画、步步成景,时时能观光。
十年来,黔东南致力全产业融合,旅游业态迸发新火花
推动“旅游+”,既是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旅游需求的现实需要,又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必然要求。十年来,黔东南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催生“旅游+”多业态产品,努力推动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在推动“旅游+农业”方面,大力实施《黔东南州“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推进计划》,打造了云谷田园、三穗颇洞农业园、麻江蓝梦谷蓝莓园等一批农业观光园,把农业园区实实在在变成了旅游景区。在推动“旅游+工业”方面,立足黔东南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形成了以银饰、刺绣、蜡染为主导,以石砚、泥哨、剪纸、芦笙、竹编等为补充的10个大类1000余个品种的产业发展体系,培育了规模以上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1家、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7家、100万元以上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39家。在推动“旅游+城镇”方面,按照一城一景的要求,积极推进城镇建设,打造提升了镇远、施秉、剑河、锦屏、雷山等一批城景融合的县城,开发建设了黄平旧州、锦屏隆里等一批镇景一体的特色小镇,凯里、镇远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勾勒了一幅幅山水城市、特色小镇的水墨画卷。在推动“旅游+扶贫”方面,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攻坚行动,探索建立“共建、共管、共享”“合作社带户、景区带村、企业带区域”的“三共三带”旅游扶贫模式,总结推广西江“景区带村”、云谷田园“企业+农户”、万达“企业带县”等一批旅游扶贫典型,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全州通过实施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直接带动近16.56万贫困户增收脱贫,万达集团“带县”帮扶丹寨、杭州萧山对口帮扶从江、雷山西江景区带村脱贫等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黔东南旅游正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催生了骑行、露营、夜间漂流、低空飞行、康体养生、温泉疗养等体育旅游、休闲旅游新业态,初步形成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旅游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的发展新局面,加上少数民族多彩多姿的美食、美酒、美歌、美舞、美节赋能,黔东南正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十年来,黔东南致力全领域提质,旅游服务实现新提升
优质服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十年来,黔东南坚持“软硬”兼施,一手抓“硬实力”建设,一手抓“软实力”提升,围绕旅游便捷化、食宿舒适化、监管无缝化,着力补短板、强保障、优服务,不断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持续落实“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创建要求,积极营造旅游环境安全、企业诚信经营、游客文明出行、市民明礼友善的良好氛围,全州旅游满意度和“回头率”持续提高。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黔东南公路密度达98.2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以上公路占比达77%,实现“县县通高速”,还拥有凯里黄平、黎平两个支线机场,贵广高铁、沪昆高铁横贯全州,“两高铁、两机场、多高速”的“快进”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加上乡村旅游公路向纵深推进,全州实现“村村通油路和通客运”“组组通硬化路”,州域景区直通车的不断推广,“慢游”旅游交通服务格局也在加快改善。同时,黔东南持续推进景区升A、酒店增星、服务创优、旅行社A级评定管理、“十佳导游”“名导游”评选等工作,着力加快酒店、餐饮、导游、景区、旅行社等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全州旅游服务质量得到了全面改善提升。目前,黔东南A级景区从2012年的2家跃升至现在的81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5个;星级酒店由2012年的5家增至现在的47家,其中四星级酒店11家、三星级酒店34家;旅行社由2012年的19家增至61家,评定标准级以上村寨、农家乐、客栈1044家,涉旅企业达36000多家,导游队伍1140余人。
十年来,黔东南致力全方位推介,旅游名片再显新魅力
旅游名片,代表着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十年来,黔东南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这两个最大的特色、最大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关联度高、有竞争优势的旅游品牌,通过新媒体宣传推广、全域旅游宣传矩阵推广、境内联合营销、境外旅游宣传营销、主题宣传推广、硬广告投放、民族节庆活动等方式,持续开展旅游品牌形象推介活动,全州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去争当旅游推介大使,“锦绣黔东南”的旅游品牌经常被“刷屏”、被点赞,已成为多彩贵州最靓丽的一张旅游名片,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特别是随着施秉云台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镇远古城成功创建5A级景区、央视春晚肇兴分会场成功亮相、央视“魅力中国城”成功角逐,以及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中国丹寨非遗周、中国民歌合唱节、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等系列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千户苗寨西江”“历史名城镇远”“枪手部落岜沙”“千年侗乡肇兴”“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等名声已响遍全国、传到世界。2012年以来,黔东南州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被原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6年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52个最值得到访旅游目的地”之一,2017年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30个地方”之一。
随着旅游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业要素业态不断丰富、旅游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旅游业品牌活力不断释放,旅游业正逐步发展成为黔东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2年4月,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明确把“生态旅游康养区”作为黔东南战略定位之一,要求“供给大湾区游客高品质的旅游康养服务”,并为黔东南旅游发展量身定制了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黔东南旅游的未来,据天时、占地利、有人和,发展潜力无限。当前,黔东南正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旅游企业加强务实合作,携手打造黔东南旅游发展升级版,“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必将进一步风生水起、风行天下。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