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定威水族乡中心幼儿园 文 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明确提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指的是幼儿园专门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将游戏形式运用到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教学课程中,可以使幼儿在获得认知、情感、行为提升的同时获得愉悦的、自主的游戏性体验,是一种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进行游戏化加工的教学策略。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中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
一、围绕主题,创设多样化的游戏环境
幼儿社会课程是一门类似于实践的课程,能够训练幼儿的交往能力,其中团队精神是重要的方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幼儿的社会课程学习中,教师既要看到幼儿课堂学习中的长处,又要看到幼儿在游戏中的良好表现,将二者综合起来,取长补短,以促进幼儿各种潜能的开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幼儿的学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追求的不只是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有活动的过程。要让每一个游戏都有一个特殊的任务,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利用团队的智慧去完成这项任务。例如,在跳皮筋游戏中,如果有一个幼儿失误,其他的幼儿就需要去拯救,这样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在此过程中要教授给幼儿什么是互相帮助,让他们理解乐于助人的含义。
二、用“心”编织,设计游戏化的集体教学
以主题活动“我是文明小乘客”为例,在幼儿生活中,乘坐公共汽车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可是乘车时应该遵守哪些良好的行为规范却并不为每位幼儿所知。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对社会认知内容能够很快接受和复述,但在行为实践时却并不能言行一致,甚至是只会说不会做。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创设了汽车站、公交站台等形象生动的拟真游戏场景,设计了让孩子亲身感知、亲自体验的游戏环节。人让车,车让人,交通规则靠大家。使他们身在其中、知在其中、做在其中、乐在其中,枯燥、抽象的社会规则自发地被内化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三、融情于境,开展情境化的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是一种以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它是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起点。情境化的区域游戏活动能让幼儿园充分发挥小社会功能,让孩子们因情入境、情景交融,在自发、自主、创造的活动中积极、专注、投入地探索社会,体验人生。
(一)让游戏区角成为社会认知的学习场
在区域游戏中有机融合社会认知的目标、内容,让幼儿从中感知、积累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区域活动在氛围上是开放的、非正式的,可它又必须有一定的规则约束。为了使区域活动开展起来“活而不乱”,笔者在游戏区角中设置了一些标志牌,通过它们提示孩子们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这些结合幼儿意愿设计的游戏标志牌,不但提高了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也使规则遵守成为孩子们共同的愿望。
(二)让游戏区角成为社会行为的训练场
社会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创设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有针对性地将抽象的社会规则等具体化、形象化,才能使幼儿真正理解并接受,自觉转变为一种习惯性的正向行为。例如,通过礼仪情景剧的编排和表演,以更加贴近幼儿兴趣与需要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自由创造的游戏情境中感知乘车、用餐、做客、观看演出等“生活中的礼仪”。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幼儿教师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献在幼儿教育上。在教育幼儿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法,端正幼儿的学习动机,让幼儿在社会课程游戏化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