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17日

一口“丹音”换民心

—— 记国家审计署到丹寨挂职交流干部魏延明

○ 通讯员 张燕 何宣杰 吴青峻

他从北京到贵州,从国家审计署到兴仁村,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距离,缔造了一段“特殊情缘”,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广书记”。两年来,这位95后“老广书记”吃丹寨饭、讲丹寨话,成了“丹寨人”,他就是国家审计署到丹寨挂职交流干部——魏延明。

“公,你最近身体还好吗?有什么困难还是要跟我们村里面说一声,到时候家里面有什么困难我们来帮助你的……”

眼前这位用一口流利丹寨方言和老人交流的就是魏延明,2020年10月,魏延明从北京来到兴仁村任职,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学会了丹寨本地方言,和老百姓聊天唠嗑格外顺溜。吴道鼎老人,是村里的老党员,也是魏延明的“忘年交”,每隔几天,魏书记就要到老人家里坐坐,陪老人拉家常,分享工作心得。

为了和群众搞好关系,魏延明给自己建立了时间表和任务图,地毯式开展入户走访,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装在心里,每天挨家挨户开展走访、调查、座谈,与村民交心谈心,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和群众打交道,成了他的日常生活。很快,村里人都把这个北京来的“老广”当成了“自家人”。

淳朴的村民温暖着魏延明的心,如何回报?在魏延明看来,就是要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2020年,村里种植起了30亩吊瓜的试验田,事业刚刚起步,进入摸索阶段。到村工作后的魏延明深知,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他因势利导,在试验田基础上,带着村“两委”班子争取了东西部协作资金,将吊瓜面积扩大近800亩,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产业基地之一。

“他带给我们好的理念,还有我们怎么搞发展,带动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产业分红务工的收入,是非常好的。”兴仁村党支部书记杨兴海说。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吊瓜产业要想达到丰产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得在种植与管理上下苦功夫。村合作社管护如此大规模的产业,如何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创业活力?答案就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魏延明探索总结出了党员分包责任制的管护模式,由合作社党员干部认领责任田,种好分包地,负责组织土地流转、群众务工、生产管护等,年底收获时评比排名,总结交流经验,完善种管模式。这样一来,让大家比较头疼的大规模产业基地的管护难题,得到了制度上的有效解决,同时在实际发展中有了突出成效。

“让村‘两委’干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个人认领自己的责任田,耕好自己的责任田,通过这种机制的完善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增加互相有评比,互相有赶超争先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产业才能保持非常大的规模,同时也能保持比较高的管护水平,最后取得相关的效益。”魏延明对于村产业发展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经验。

吊瓜大丰收,村民喜滋滋。这些天,走进兴仁村吊瓜基地,瓜架下,一个个小金瓜火红透亮,十分抢眼,村民们三五成群忙着采收,今年,该村预计生产吊瓜4.75万公斤,产值150万元左右,通过务工、土地流转、产业分红等形式,带动了当地9000人次就业增收。

“一年务工也能有10000多元收入,再加上租我们的一亩田就是1000元,现在我们在家就能挣到钱。”兴仁村村民彭树英乐呵呵地说。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足以带动农民致富,如何让特色产业“接二连三”,魏延明和村“两委”把目光放到了“绿水青山”上。丹寨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优势突出,立足林地自然禀赋,村里发展起了林下中药材种植。起初,不少村民不愿意流转土地,存在着发展产业的顾虑,魏延明和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为老百姓讲通了土地流转收入、分红收入、务工收入与生态护林的产业实惠,98户老百姓终于将700亩林地流转出来。如今,走进林下中药材天冬基地,一排排天冬整齐排列,郁郁葱葱,长势十分喜人,明年的这个时候,天冬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为全村老百姓带来“绿色收入”,真正实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这两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成长阶段,也更加感激丹寨的干部群众给予了我这种关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让我学习到了与群众做工作的一些智慧,不断地锤炼了自己的本领。”魏延明对兴仁村也有着难舍难分的感激之情。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2-11-17 —— 记国家审计署到丹寨挂职交流干部魏延明 1 1 黔东南日报 c202681.html 1 一口“丹音”换民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