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21日

“一米鱼池”让我与村民靠近了不止“一米”

○ 通讯员 杨 俊

“小杨,我的‘一米鱼池’真的像你说的那样,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发展微经济,更重要的是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刚刚走进台江县排羊乡排羊村陈仁华的家中,陈仁华高兴地说道。

陈仁华提到的“一米鱼池”是今年县里推广的一种高密度的新型渔业养殖模式,只要家里有空地,每个村民都可以在空地上建设“鱼池”,这种养殖模式发展效益好、见效快、可操作性强、对场地要求不高,很受群众的喜爱。最近鱼走俏市场,陈仁华家里也增收了,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但是,回想到一年前的九月份,笔者刚刚到村任职的第一天,和排羊村村民见面后,大多数人都是躲闪的,笔者明白此时和大家的距离离得很远。

排羊村是一个依山傍水、民族风情浓厚的苗族地区,在这里大家说话大多用苗语。不会苗语成了笔者和大家沟通的障碍,也只能跟着村干入户熟悉情况,在与农户沟通过程中,也只是问一句他们答一句,过程过于简单,同时了解到的情况也并不多。

四月,为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县里开始试点带动发展庭院经济。结合村情,排羊村自身水资源良好,农户有着多年来发展“稻+鱼”的养鱼经验,加上不少农户房子周围都有大小各异的水池,但是池子大多都是闲置着的,发展鱼池庭院经济建设的“一米鱼池”就成了排羊村的重点工作之一。初次入户宣传这项工作,“啊”“嗯”是笔者听到最多的回答,效果不佳也无人动身。

处处碰壁使笔者有一些灰心、着急,如何能被大家接纳,于是便找村党支部书记求助。支书说,农村是熟人社会,最讲究将心比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该项目顺利落地实施,笔者和村干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先了解清楚“一米鱼池”特点、养殖方式、注意事项,将养殖流程绘成表图便于村民理解。我们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从党员、乡贤户入手宣传。

笔者和村副主任下村入户动员,苗汉双语共宣传,效果明显优于之前。过程中向副主任学了一些简单的苗语词汇,偶尔冒出的蹩脚苗语引得村里好几位老人咯咯笑。排羊村台乐寨2组的党员许玉高看笔者多次来宣传,语重心长地说:“小杨,不是我们不配合你工作,大家顾虑还是比较多,如鱼苗养护怎么做,池子要怎么改造,养出来了卖哪里去,这些都是问题。我们没有经验,花费了时间、精力,就怕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群众的疑问,笔者和村“两委”一一为大家解答。农户们看到了我们的真诚与用心,态度开始转变,愿意尝试。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乡都开始推广实施“一米鱼池”的项目。7个月的时间,全乡里56户农户的房前屋后都有“一米鱼池”,根据鱼池大小可收获20至120斤鱼,可增收300至2000元不等。

工作干得怎么样,实践最有说服力,群众最有发言权。或许农村条件有限,导致村民观念有待更新,但他们始终是简单、质朴的。只要你足够真诚、足够用心,他们会放下戒备相信你、接纳你、支持你。

现在,笔者再入户张口就可以来几句苗语“弄嘎啊憋”(吃饭了没)、“补敷蒙”(麻烦你、感谢你)。“一米鱼池”让笔者与村民靠近了不止“一米”

--> 2022-11-21 1 1 黔东南日报 c202994.html 1 “一米鱼池”让我与村民靠近了不止“一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