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22日

雷山县着力实施“全域旅游”引领乡村振兴

本报讯 (通讯员 李格林)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雷山县充分利用县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名片,以西江千户苗寨创建5A景区为载体,打造雷公山大景区,以核心景区带动雷山县全域旅游发展,在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中促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创新机制,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步伐。为抢占先机,雷山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充分利用县域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提出了实施“全域旅游”的战略决策,将实施全域旅游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精心制定了《雷山县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及十个子方案》《雷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雷山县推进精品民宿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同时,及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全域旅游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集中整合全县资源,抢抓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创5A契机,积极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发挥“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好经验好做法,全域旅游化转型升级发展得到全力推进。

整合资金,加大对旅游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立足乡村建筑文化、服饰银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和婚俗文化等乡村特色资源,着力打造西江、郎德、南猛、固鲁、乌东、掌坳、新桥、陶尧、格头、毛坪、控拜、麻料等20多个乡村旅游村寨的同时,持续整合乡村旅游建设资金,在打造乡村旅游上力争覆盖更多的特色村寨,确保全县“全域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得到逐年改善。同时,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发展需要,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等组织方式,坚定不移走“一主导四围绕”特色发展之路,以乡村旅游为主导,大力发展茶叶、天麻、食用菌、辣椒、稻花鱼、黑毛猪、小黄牛等农特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共享,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不断为乡村发展赋能。

强化宣传效应,着力塑造雷山旅游发展良好形象。依托“中国苗族文化中心”“世界苗族文化休闲度假体验中心”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品牌,积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微信及外出推介等多途径对外宣传雷山,吸引眼球、聚焦雷山,深度展示雷山县13项国家级、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宣传推介68个传统村落、5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从而使雷山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得到提升,有效吸引外来嘉宾到雷山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挖掘苗族文化,让其优越性独特性得到充分彰显。针对县域生态环境优良、民族文化浓郁,境内各苗族村寨的游方、飞歌、斗牛、板凳舞、芦笙舞、古歌演唱、服饰展演、苗绣、银饰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现状,雷山县充分利用和挖掘苗族文化的优越性、独特性,让生态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有力推动了全县乡村旅游业发展。2022年1-9月,全县共接待游客620.69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85.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03亿元;人均花费983元,同比增长5.3%。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直接或间接带动3.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雷山县域逐步形成了“民族村寨+民族风情+旅游+产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旅游效应凸显,先后获得“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中国旅游王牌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殊荣,成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样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造有利条件,较好地夯实雷山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基础。

--> 2022-11-22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084.html 1 雷山县着力实施“全域旅游”引领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