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陆承林 申先锋) 近年来,镇远县把侗族刺绣产业作为吸纳剩余劳动力妇女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非遗加工企业打通销售渠道,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帮助广大绣娘在家门口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侗族刺绣》是镇远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在镇远县报京乡,由贵州余珍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侗族刺绣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三名工程”名绣娘邰木香担任讲师,以“理论+实操”的方式,通过“侗语+汉语”为学员们讲解北侗刺绣的起源及发展、侗族刺绣图案设计、绘图、配色、配线、面料选择以及各种针法实操等技艺,学员们认真听课,共同探讨刺绣技艺,现场学习氛围浓厚。而培训的学员可根据个人意愿与贵州余珍工艺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通过侗绣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刺绣方面的知识,有些平时不会的技巧都学会了。现在我在公司上班,每个月可以做两到三件绣品,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加收入。”绣娘邰昌琼说。
镇远县侗族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绣品主要有围腰、腰带、衣袖套、绣花鞋、围巾等。近年来,镇远县报京乡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借助东西部劳务协作、锦绣计划等发展机遇,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式,鼓励妇女创办特色手工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带动一批批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为助推乡村振兴增添活力。目前,镇远县通过刺绣,让妇女们每人年收入增加13000元以上。
“2014年我成立了一家微型企业,刚开始只有十多个人跟我一起做刺绣。后来订单越来越多,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带动了附近三百多名妇女通过刺绣实现就业增收。今后,我将和绣娘们共同学习,共同努力,把我们侗族刺绣做得更好。”黔东南州名绣娘邰木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