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重安镇第二小学 杨胜斌
在数学讨论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合作学习也是现在教学改革中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是教学改革中我们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手段是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其课堂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成绩,笔者经过几年对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探,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
一、做好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常常建立在旧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来完成的,把原有知识进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发散思维来获取新知,小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中要耐心引导分析。例如在小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是学习“5的倍数”,在学习这一章的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想想与这个内容相关的知识章节,如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让学生答出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组员共同探讨,让他们在讨论中明白原来当个位上遇到0、2、4、6、8这些数字时都是2的倍数,在完全理解2的倍数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5的倍数是不是也像2的倍数那样有规律,让他们合作学习找出一定的规律,这样老师边走访各小组边点拨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合作讨论中生发智慧,在一串数字的演算和运用中去发现原来“个位数是0或5的数就是5的倍数”这个结论,当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结束后,再加强这一知识点的认知学习,巩固他们对这个知识的运用。这种通过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认知会比教师单纯地讲课,效果要好得多,在合作交流讨论的基础之上对知识的牢记要强得多,这就是合作学习的优势。所以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衔接学习时合作学习是最佳的时机,我们只有把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好的学习方式来合理地组织教学才会收到事倍功倍的效果,不要总是让学生死背公式、定理、概念,要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把数学学“活”。
二、解决重难点时合作探究
课堂上对于课时重难点的讲解要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合作学习,加强学习的自主思考,强化小组的探究能力,发挥集体的力量。例如在五年级有一个章节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个知识点最难掌握的就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这个教学环节时笔者又让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小组同学亲自去测量,了解长方体的面、点、棱的长度,最后经过他们观察、测量得到两条相对的棱长度相同,两个相对应的面,面积相等,最后得出长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相同,6个面都为正方形,每条棱长相等,棱长的总和为棱乘以12,在合作讨论中探究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体征,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在教学难点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测量得出结论加深对知识点的识记与掌握。
三、结果不同时合作探究
学生学习的能力常常是参差不齐的,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思维模式,方法不同,结果各异,这时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例如在学习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在一个长40米,宽30米,高20米的长方形水缸中装有17厘米高的水,放入一块石头,当石头全部被水浸没后,水溢出300毫升,请解答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学生在解答时出现了多种方法,第一种:40×30×(20-17)+300=3900([~公式~]),方法40×30×(20-17)=3000([~公式~]),在合作学习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再去教理解弱一点的学生,兵教兵教学相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只有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地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才会全面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