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22日

浅谈小学数学推理能力的分析与培养

○ 锦屏县敦寨小学 范小焜

小学数学教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和提升,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小学数学推理能力与数感、运算能力以及空间观念不同,无法从显性的数学语言中承载数学内容,小学数学当中数和图形中承载着数学推理过程,对小学生的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和数学知识应用的关键步骤。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推理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字的运算方法总结、运算规律归纳、数学图形构建以及数学结果的统计和推断过程,都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推理活动。例如,在学习怎么滚得更远这一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时,数学教师创设圆柱形积木从斜坡上滚下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斜坡与地面构成多大的角度时,圆柱积木能够滚得更远一些。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开展推理活动。

二、组织观察分析,识别对比信息

在推理活动开始阶段,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对所有的数字、图形以及表格数据进行全面细致观察,保证推理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例如,学生在学习除法计算中商不变的规律时,组织学生观察五组除法算式,寻找这些算式的共同点,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得出这五个算式的商不变,同时分析识别出这五个除法算式的除数和被除数均不同,除数和被除数的变化规律相同,寻找这些数字变化过程的本质联系。

三、引导分析理解,整合核心信息

数学推理过程是由推理内容和推理形式两方面组成,脱离了推理内容,推理形式是无法实现的。例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时,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圆进行若干等分后,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观察近似长方形与圆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圆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形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建立近似长方形和圆形之间的关系,寻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差异,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学生始终要明白这个演变后的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是完全相同的。演变拼接后的近似长方形的长边尺寸与圆形周长的一半相等,演变拼接后的近似长方形的短边尺寸与圆形直径相等,从而建立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圆形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进一步推导出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鼓励猜想关联,促进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推理过程主要包含观察、分析比较以及概念理解几个不同阶段的思维活动,在推理思维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知识记忆。在充分理解知识信息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讲授时,数学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实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迁移。

五、鼓励表达重组,构建知识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每一章节的知识学习,要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认知体系结构。推理过程本身就是形成新认知的过程,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知识表达,在表达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结构的重新组合。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引导学生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图形比较的思维方式展开推理过程。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三角形这条边对应的高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的对应高相等,由此可以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二倍,可以进一步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理论,鼓励学生采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理过程进行完整表达,根据学生的表达过程,即可对学生的理解分析程度进行判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主要包含数学知识技能认知、数学分析思考、数学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数学思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观察、猜想以及实践证明等教学活动,不断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清晰表达个人思想。

--> 2022-11-22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107.html 1 浅谈小学数学推理能力的分析与培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