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23日

讲好乡村振兴“大故事”

—— 以黔东南日报《支部建在合作社》栏目为例

□ 李田清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近几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打破以地缘结构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方式,将三湾改编时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创举,灵活运用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探索出“支部建在合作社”模式,创造性地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当先锋、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成效,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为总结推广乡村振兴中这一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发展的黔东南经验,今年2月至6月,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派出5名骨干记者,先后深入施秉、榕江、镇远、岑巩、雷山、从江、天柱、麻江8个县,对黔东南州“支部建在合作社”的创新模式进行了采访。并于7月25日至8月3日,在《黔东南日报》及新媒体上开办《支部建在合作社》栏目,先后刊发《盛家铺的“产业户长”》《黎家父子“吵”产业》《“小舢板”升级“大旗舰”》等5篇典型报道。文章见报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众望新闻等省级媒体纷纷进行了转载,得到了广泛关注,有力宣传了黔东南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新亮点新做法。

一、栏目开办的重大意义

(一)“支部建在合作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这种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技术、信息、资金、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建立在党组织引领下的农村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了目前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规模偏小、组织松散、带动力弱等问题,优化了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了政策与资源相统一。

(二)“支部建在合作社”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需要

合作社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引领、监督作用,在合作社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提高了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入社群众的凝聚力,最终实现了合作社与社员双赢,真正达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紧跟支部走,致富不用愁;跟着合作社,农民有钱赚。”这是我们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

(三)“支部建在合作社”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需要

合作社党支部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树立品牌意识,通过不断提高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知名度,增加农产品经济效益,不仅让合作社内的农户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更赢得了合作社外的农户认可和参与,有力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和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探索出一条“支部建在合作社、党建引领产业兴”的增收致富之路。

(四)“支部建在合作社”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需要

支部引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产业走,农户跟着合作社走。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管理渠道更加顺畅,生产规模、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均实现了质的飞跃,解决了农户和产业、市场的对接问题,形成了规模化、抱团式发展的产业新形态,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二、栏目开办的经验启示

(一)用“小切口”讲好“大故事”

“小切口”讲好“大故事”,就是从“小”切入,以“小”见“大”。

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媒体需要运用宏大的报道模式,全方位立体式展示新闻事件本身,但也需要运用小视角的“放大镜”,来关注新闻事件背后的人和事。因此,新闻要讲好故事,就要善于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叙事,通过小切口讲大故事,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可。

《支部建在合作社》栏目分别报道了施秉县城关镇白塘村盛家铺合作社党支部探索创建“产业联合体”,采取“户长”帮带社员的形式,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新昶合作社党支部,采取“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合作社跟着党支部走、群众跟着合作社走的良好格局,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镇远县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超级联合社”——镇远县众诚联合社,探索“社社联合+支部联盟”模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一个个乡村振兴生动实践在黔东南大地徐徐展开,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示范。

这组稿件采用散文手法铺陈、新闻方式叙述,通过温情的故事,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把思想性、新闻性、故事性有机结合起来,聚焦黔东南在乡村振兴中探索出“支部建在合作社”的模式,从“小切口”入手,讲好乡村振兴“大故事”,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多种新闻题材的多种角度中,找到“小切口”,讲好“大故事”,是见功力的事情。“支部建在合作社”系列报道栏目的开办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报道大事件,要善于和乐于找小角度;写好大变化,要聚焦最平凡的人,读懂他们的心,把他们最普通的一言一笑,最简单的故事经历都尽收笔底。

(二)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

所谓“故事化”手法,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一般来说,就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

用“故事化”手法来写作,可以将原本枯燥的新闻写活,富有生命感、跳动感,使新闻情理交融、新鲜活泼,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让受众在“故事化”的手法中享受故事的情节,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价值。

以栏目代表作《黎家父子“吵”产业》一文为例,文章围绕合作社在产业转型中,黎家父子“吵”产业这条主线,把故事写得像电影和小说一样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经营了20多年的小香葱,从生意火爆走向门庭冷落。

“小香葱保鲜周期短,冷链成本高,产业难以做大。”有文化、见识广的黎昌林,毅然提出合作社产业转型的大胆设想。

“小香葱为高文脱贫攻坚立下汗马功劳,怎能卸磨杀驴,说不种就不种了呢?” 黎应松对儿子的想法一时不能理解。

……

一天中午,黎昌林正在家里与几个社员商议百香果种植,从地里回来的父亲听到后怒从心起,随手拿起一根小板凳狠狠地砸在地上:“万一失败了,我们就是村里的罪人!”

“老爸,百香果现在是县里重点扶持项目,选择这个产业是符合高文村情的。”黎昌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当晚,小黎特意烧了几个好菜,主动给老黎满上米酒,劝酒劝菜,耐心讲述发展百香果产业的美好“钱”景。最终,老黎被说服了。

……

文章写的是黎应松与黎昌林父子俩带领合作社社员齐心协力发展产业的故事。但如果仅仅是当成一条普通的产业发展或者脱贫致富稿子,写成“大众脸”,整篇报道就会显得呆板无趣,没有亮点。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细心地发现在产业转型中,黎家父子争论这一细节。于是,记者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吵”产业这个新闻点切入,报道巧取一隅,以小见大,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用“生活化”语言讲故事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因此,新闻语言要努力追求通俗化,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活化”语言。

生活化语言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群众,质朴自然、通俗流畅,能取悦公众、引起共鸣,具有生活化的美感,不仅使人易于接受,更有利于拉近受众距离,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支部建在合作社》这组系列报道中,大量使用了人物对话,这些语言充满生活气息、风格独特鲜明,带着泥土的芳香。

比如栏目代表作《盛家铺的产业“户长”》一文:

2020年3月下旬的一天,顶着毛毛细雨,吴通明与合作社负责人雷邦明来到丁再平家中。

“今天我们一起唠唠,看你发展点什么好?”雷邦明开门见山地说道。

“赖洞坝山多草丰,非常适合养羊。”吴通明建议丁再平加入养殖产业联合体,发展黑山羊产业。

“养羊倒是好,可我一没资金,二无技术,也不懂售销。”丁再平有点犯难。

“资金、技术和销路的问题,社里会想办法帮助解决,关键看你有没有信心。”雷邦明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

“趁着年轻闯一闯、拼一拼,失败了重新再来就是。”吴通明语重心长地开导。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让丁再平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这些语言通俗自然,生动形象,充满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想象,如果记者不是深入现场,不是与采访对象真诚地交心,是很难写出这样接地气的生活化语言的。

(四)用“现场化”细节写开头

一篇优秀新闻稿件,一定是从事件发生的现场细节人手,给读者一个新鲜、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新闻由头,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开头要见人见事见现场。

一个好的新闻由头,可以使一条新闻变得鲜活,更能激发受众往下看的欲望。

《盛家铺的产业“户长”》一文,开头这样写道:

“咩,咩……” 7月23日,一阵清脆的羊叫声,从施秉县城关镇白塘村赖洞坝组村民丁再平家传出,打破了苗寨原有的宁静。

“吴书记,我家的母羊又下了2只羊羔,快过来看看吧!”母羊喜产双仔,丁再平欣喜之余,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给帮带自己的产业“户长”吴通明报喜。

这篇报道的开头,是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细节展开,零距离切入,“清脆”“羊叫”“传出”“打破”一系列动词,把受众带到现场,增进了情感认同,报道因而显得更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

充满现场感的报道,需要记者深入采访,到新闻第一线,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与不同层次人物聊天,观察现场人物的活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

栏目代表作《“小舢板”升级“大旗舰”》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

“对不起,实在是没有货了,先发200箱给您吧!”8月1日一大早,镇远县蕉溪镇蛋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元福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

“如今,合作社的鸡蛋供不应求。”姚元福一边忙碌,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要是放在以前,哪敢想这样的美事?”

不入水,不得鱼。不在生活中寻找,不在现场仔细观察,就发现不了“电话响个不停”“一边忙碌”这些生动的细节,也展示不出这样的生活情趣。这些真实而细致的现场描写,给了受众强烈的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系州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州管专家)

--> 2022-11-23 —— 以黔东南日报《支部建在合作社》栏目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167.html 1 讲好乡村振兴“大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