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黄燕 杨瑞 万再祥) “我们的红菜薹现在已经到了丰产期,之前采了200公斤到周边散卖,10元一公斤,价格还不错。现在已经开始大面积采摘,根据供销合同组织务工群众分批次进行采摘,每天至少要10人以上。”近日,在岑巩县凯本镇凯府村龙坑组坝区红菜薹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杨再海手捧新采摘的红菜薹,满脸喜悦地说道。
这里上半年还是水稻、辣椒、玉米的主场,现在却长满了紫红色的菜薹,放眼望去,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杨再海介绍说,眼前的这片田地是他们合作社流转来发展产业的,9月份把上半年的农作物收割完之后,土地还有大半年的闲置期,合作社便因地制宜,在田里种上了红菜薹,既能把土地有效循环利用起来,还能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常年提供就业机会。
“如果手脚麻利点,一人一天采250公斤至300公斤没有问题,一天做下来就有200多元收入。在家门口务工,既可以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还能自己种点庄稼、养点家禽,一举多得。”凯府村村民吴云发感慨地说道。
发展产业,最担心的就是销路。合作社种出来的红菜薹品质优良,十分受客商青睐,种植的1100亩红菜薹,早已和长沙、贵阳、遵义等地批发商签订了购销合同。
“红菜薹一亩可收2000公斤以上,效益高,而且不愁销路,批发商自己开车来地里收购。像长沙这个老板,每次最低是30吨起运。所以我只愁红菜薹长不快,不愁卖不出去。”杨再海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凯本镇党委、政府把党的建设与镇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紧紧依托坝区农业优势,围绕3500余亩蔬菜产业发展目标,充分提升土地利用率,在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青菜、红菜薹等蔬菜种植。通过订单种植红菜薹、辣椒等短、平、快产业,既提升产业化、规模化程度,又有效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