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巩县第四小学 周政钊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逐步完善,党和政府提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理念,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从学生阶段进行教育与渗透,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当前小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所能获取的信息渠道更加宽泛,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成长规律,采用符合其自身知识吸取方式的教育方法,所以对于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让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思维沉浸其中,以此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互联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虚拟情景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基于直观感受,而并非抽象思维,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黑板+粉笔”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内容,而且道德与法治内容比较贴近生活,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虚拟情景,让学生思维沉浸其中,让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教材要点。例如,在讲解人类和地球的关系内容时,单凭老师讲解如何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学生并不会感同身受,在教学前老师可以收集关于地球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视频,直观的画面会让学生大受震撼,然后让学生观摩、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间产生思维碰撞,而且又有助于老师观察学生的表现,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信息支撑。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场景的优化与构建,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代入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渗透和创新目标。通过构建科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参与度和代入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采用互联网交互功能改变被动学习状态
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大多以老师教学视角为学生制定统一的学习步调,但是学生的学习速率和学习能力并不相同,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学得慢、部分学生学得快”的问题。互利网思维偏向于个人的学习感受,而并非统一化的标准将所有学生进行框定,所以老师要采用互联网交互功能改变被动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传统中国节日的内容时,老师可以根据即将到来的传统节日安排学生在互联网上手机资料,让学生查抄节日的由来、节日的特点、节日的景象、节日的礼仪等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主体地位,将静态教学模式转变为动态教学模式,结合每一个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理解的不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成员协同完成信息资料收集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线上和下线交流,再通过数据综合进行内容合成,在实践探索和团队合作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生成。通过构建科学的“互联网+”教育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结合当前“互联网+”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提升互联网教育效果,满足当前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注重导学阶段的微视频合理运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不同阶段也存在着差异性,如现在短视频在网络上比较火爆,而小学生的电子产品使用也非常灵活,所以对于流行元素也比较敏感,所以老师要紧跟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模式调整,可以采用微视频的方式在导学阶段合理教学运用。例如在学习自然景观与人们的关系内容时,老师不必直接进入主题,而是率先为学生播放一些自然景色的视频内容,由此开创一个良好的导学氛围,引导学生辨认植物、动物,并借助拟人手法进行比喻,让学生感受世间万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以每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进而讲解如何爱护环境、怎样垃圾分类内内容。导学阶段的微视频可以最大限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也可以根据学生表现进行内容拓展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微视频也可以在课后复习时使用,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在短时间内让学生重温课堂内容,如此正是利用了互联网功能以及碎片化时间整合的优势,让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灵活性。通过微课开展教育导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实现微课的教育创新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构建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不仅教会学生社会的运行规律,同时也是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种下了知识的“种子”,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需求,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借助信息技术思维拓展课堂范围,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采用互联网交互功能改变被动学习状态,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提升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通过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代入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实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