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杨家孟 杨菊梅 ) “这个菊花真好看!秋冬天山坡没有荒凉,全是金黄!”柳旁村村口的山坡上,在秋冬季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欢腾过。近日,省科技厅派驻剑河县岑松镇柳旁村第一书记田应贵和村里农妇在金丝皇菊花田间穿梭忙碌,一手拿着篓筐,一手采摘鲜嫩的菊花。
随手捧起一爪金丝皇菊,田应贵同笔者交谈道:“今年,我们协调各方资源,帮助当地申请到县级科特派项目17万元资金的支持,在省花卉所专家的指导下,终于到今年的五月份,将该项目落地柳旁村。”
“想都不敢想,今年雨水少,村里50亩基地还能产出5000余公斤菊花。多亏了科技部门的帮扶,让我们村今年获得了6万元的村集体资金,为村里下一步发展积下了第一桶金。”柳旁村支书张剑开心地说。
和岑松镇柳旁村一样,南寨镇懂达村和太拥镇几个村寨在今年都试种了金丝皇菊,超过30多名农户从中获益。懂达村农户杨琴兰说道:“我在这里采花,一天150元,既得钱,又能看花,虽然忙碌但很愉快!”
花开遍野,得益于科技活水浇灌。
今年春天,剑河县一家从事中药材深加工产品的龙头公司——贵州盛立本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彭连华来到了剑河县科技服务中心。原来,该公司每年需要大量的金丝皇菊作为原材料,以往从外面收购,得花费近百万元成本。为了降低成本,该公司想着在剑河打造几个金丝皇菊基地。得知公司诉求,县科技服务中心通过前期建立的科技特派员名册,联系到了省级科技特派员张兵兵。
张兵兵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得知企业的需求后,我和同事来到剑河勘察,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联系到省农科院园艺所提供全程技术护航,我们也是像守护自己孩子一样守护金丝皇菊,见证它们茁壮成长,直到获得丰收。”
“通过我们测算,预计公司今年试种的金丝皇菊总产量约6000公斤,这些菊花将作为药枕、香包等产品的原材料,可为公司节约60%左右成本,而且科技特派员还帮我们制定了金丝皇菊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金丝皇菊干燥加工工艺企业标准。”贵州盛立本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基灵说。
科技的力量如同灯塔,穿越时空的长廊,指引剑河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
2021年,科技特派员王珂佳带领剑河县本地花香猪养殖公司实施《蚯蚓无害化处理养殖废弃物》项目,开辟了循环农业新路径。
同年,科技特派员张柱亭、杨澍雨、秦绍钊为南明大坝500亩朝天椒“治”好了“白绢病”,让产业起死回生。
2022年,国家科技特派团先后有78人次来到剑河,分食用菌、中药材、畜牧水产、经济作物、食品深加工、综合技术服务六个组别,一方面指导产业落地见效,另一方面协助市场主体获取资质、制定标准。
“今年以来,剑河县借助中组部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的东风,共计选派省内外3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2名科技人员到剑河开展服务,组织实施了超过500万元的一批科技特派员试点项目。”剑河县科技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此外,我们还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0余项,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智力源泉。”
两年间,科技助力剑河县创造了多个第一:建成了贵州省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获得了全省第一个菌酱生产标准,拿到了剑河县第一个农特产品出口资质,黔货不仅出了山,还借着国家扩大开放的机遇出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