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第二民族高级中学 陆红美
我国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普遍较低。近年来颁布关于地理教育教学的标准与要求中,都明确指出综合思维作为核心素养最重要品质及素养。因此,解决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问题迫在眉睫。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挖掘情境教学的材料。
一、情境素材之生活化
所谓情境材料生活化就是将生活场景代入教材与教学中,使学生在周围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到真实的事例。通过真实的实物及具体的事物联系到身边的地理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具体的生活化素材可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取,如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等。
衣物服饰的诞生与改良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自然环境不仅影响民族服饰的风格,而且还影响服饰的形态、材质、色彩等。例如,在讲解各地气候类型分布及影响时,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图表讲解,还可以引入如下内容:侗族及苗族女性服饰的裙式及小腿绑带的设计,男士主要以宽松长裤为主等,适应了南方湿热及湿热环境下蚊子较多的环境;习惯穿着贴身短小的衣物的东南亚人民,是为了适应多水、湿热的环境;宽松的大白袍是阿拉伯人的最爱,是因为要抵挡风沙,并且白色衣物相对来说最不吸热。可以试着通过衣服服饰来扩展引入当地气候特征,趣味性强且能寓教于乐。
食物的种类、口味差异体现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及文化影响下。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节中,就可用南北方主食的差异导入情境,我国北方气候较干冷,适宜小麦的生长,所以北方以小麦、玉米等粗粮为主要食物;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所以以米饭为主要食物;也可以通过食物的功效、作用与生长环境来学习自然环境,也让学生理解不同区域差异性的表现在哪里。
住房主要受地域自然环境及当地文化影响建筑风格、材质和形式影响。在“气候类型与分布”中,可由建筑形式风格的迥异导入:我国云南傣族的竹楼及西北地区平顶房的墙体厚度和屋顶坡度来引入,国外沙特阿拉伯地区墙体厚、窗子小的房子特点等来引入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而学习气候类型及分布,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有兴趣地去搜罗各地的住房特点。
行,其实就是交通,不同路线、地形选择交通的方式不同。交通联系地域往来,茶马古道的马帮存在的原因就在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势较陡,交通不便而诞生;古时候进京赶考的方式及所用时间等来对比现今方便的交通线路来引入交通部分内容的学习。
通过寻找生活中真实的情境进行创设,学生可以享受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的乐趣。
二、情境素材之多媒体
随着电子地图、网络媒体等情境在地理课堂中不断出现,极大地突显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运用多媒体中的材料、图表、影音等情境素材,运用多种方式全面呈现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更容易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的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并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的地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例如,在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这一节时,可以播放小水滴在五个环节旅行的视频,串接整个水循环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参与水的循环过程把握住过程中的联系与逻辑。在讲解“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布局变化”这一节时,可以自己通过制作小视频 vlog 的形式介绍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运营的情况探究交通运输布局变化,通过从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和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情境素材之问题探究
综合思维的培养主要在于理解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各要素在时空尺度的变化,以及各要素在地域范围内的各种复杂的交互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激发思维,从而获得区域性问题探究的设计。
问题材料的设计具有以下要求:首先,问题设计要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最好要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大量祈使句如“作回答,进行判断等”。而可以换一种“你如何看待?你倾向于什么?” 运用这类提问方法,以营造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的兴趣,以主人公的角色来思考课程内容。其次,问题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思辨性。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中多角度思考区域中各个要素在时空尺度下不同地域的相互关系。因而问题设计要避免古板地照搬书本,同时也不能无拘无束什么都表达,有必要结合教材内容,以一定地区的地理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然后分析其地理原因,探讨解决方案。
四、情境素材之实验实践活动
情境素材之实验实践活动是最能培养综合思维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注意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从而形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在活动期间,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融入对课程内容的感性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思维的素养。 例如,通过动手“做”实施铺满雨水花园的土壤、沙砾和草皮,帮助认识在整个大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思考水循环对实际生活的意义等。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多数综合思维的培养都是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的,情境教学的完整案例并不多而且素材来源也很有限。为了使学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更具指向性,教师就有必要在情境设置过程中,深入探索教科书,补充隐性知识和资料,使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学习地理的思路及方法,进而形成学科思维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