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加鸠民族初级中学 吴开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不仅是满足于成绩的达标,更应是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教学依据课本内容,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实现理论和实际结合,理论和时事结合,理论和青少年自身结合。事例通俗新颖、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熟悉且容易接受,最终达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生活化教学方法应贯穿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课程导入生活化是一节课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认真研究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从上课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 故事导入法
故事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流传面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设联系教学实际、生动有趣的故事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课本内容理解,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中。
【案例呈现】
在学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从“六尺巷”的故事加以引入;在学习“平等尊重你我他”时,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正题;在学习“深深浅浅话友谊”时,转而从“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引入正题;在学习“诚信是金”时,以“曾参杀猪”的故事引入话题。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将有趣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亦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学生身边发生的小故事、好人好事作为切入 口。在对实际案例的探讨切磋中,逐步引入主题,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会产生情感共鸣,为顺利讲授新课做好思想和情感上的铺垫。
二、 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也是青年学生最喜欢的抒情方式。优秀、积极的歌曲能陶冶情操,丰富学生情感。运用歌曲导入新课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中。
【案例呈现】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时,可以以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流行歌曲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歌词中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懂得在生活中孝顺父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朗诵《春晖》中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是对国学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心灵爱的洗礼。
三、 漫画导入法
漫画是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的文艺作品。它诙谐幽默,用鲜活、生动、简洁和夸张的图画语言,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现象,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讽刺性,能够将抽象枯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使人警醒,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着的深刻道理。
【案例呈现】
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课为例,以网络上流行安东尼的漫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为例导入新课。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原因,从而产生探究友谊的真正含义的渴望,进而导入新课程内容。这则漫画反观讽刺了当今社会的现象,友谊的功利性,诙谐幽默地告诉学生纯粹友谊的真正内涵。
四、 时事导入法
道德与法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教师要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热点,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利用学生面对这些新素材时所产生的新奇感导入,在开阔学生眼界中增长见识。
【案例呈现】
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利用“两会”的时事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学习"科教兴国"时,使用“神舟十一号飞船”的时事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在不断壮大;学习“改革开放”时,使用“一带一路”的时事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这就对道德与法治教师平时的知识与见闻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广泛涉猎新闻、杂志、报纸等相关读物,把握核心要点,逐步充实自己,并以丰富的见识吸引学生。
五、 诗词导入法
诗词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诗词资源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一首优秀的诗词极具情感爆发力和冲击力,通过营造唯美的空间或情感的淋漓尽致地宣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深层次触动学生的心弦。
【案例呈现】
教师在讲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可以朗读当代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营造神情凝重的意境,表达两岸骨肉分离后,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情怀。《乡愁》的导入,唤起了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为讲授新课奠定情感基调。道德与法治堂导入方法还可依托名言警句、诗词、视 频等方式,但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以有利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为出发点。高度凝练、新颖独特、切实有效地导入才可以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快乐进步。
总之,在生活化教学课堂导入中,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世界,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结合点。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在学生的现实经验和体验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向综合目标转变,让学生在提高认知能力的同时,发挥课堂教学的立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