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27日

释放“生态能量” 撬动“绿色增量”

—— 黔东南州林业产业发展成就综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时下,正是天麻种植和采收时节,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林下天麻种植基地一派繁忙。这一边,一双双熟练的手轻轻刨开树干和腐叶,一个个均匀硕大、色泽俱佳的天麻露出来;那一头,男人们挥舞着锄头,挖沟、放种、覆土、盖叶,又种下了一年的希望……郎德镇把党建工作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引领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雷山县天麻种植面积2万余亩(1亩=0.0667公顷),今年可开挖天麻面积1.3万亩,预计天麻鲜品产量达1568吨,年综合产值约1.5亿元。

在天柱县,全县种植油茶面积达39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5万亩,茶籽产量达1.28万吨,油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5亿元。全县油茶产业覆盖4.6万户,稳定2.5万人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4800元。

雷山天麻和天柱油茶产业仅是黔东南州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黔东南州探索“国储林+”和“特色林业+”等模式,在3269万亩林地和高达68%森林覆盖率中,持续思考如何释放“生态能量”,撬动“绿色增量”。

“我们水尾村种有2000亩草珊瑚,今年可收面积800亩左右,按每亩1000元计算,经济效益是不错的……”在榕江县水尾乡水尾村,党支部书记潘秀锋,一边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在草珊瑚基地忙着管护除草,一边喜悦地跟记者分享着林业特色产业给群众生活带来的改变。

除了发展林下草珊瑚产业,榕江县多地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林下养鸡、林下板蓝根种植等林下经济。今年,仁里水族乡通过以“公司+村集体公司+种植大户+农户”,龙头公司负责保底回收销售的模式,发展林下板蓝根种植1000亩。同时经过自制蓝靛浸染侗布,再通过“线上+线下”销往省内外,真正为群众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在施秉县杨柳塘镇板屯村的林下种植示范基地里,人们正将一朵朵肉质匀厚、色泽鲜亮的灵芝采摘、装筐,这是今年采摘的第一批灵芝。

“这个基地的灵芝好得很,我从9月份就来这里采收,每天有100多块钱的收入,到这里做工能赚钱,还可以学技术,以后我们种出来了,支书他们帮忙销售……”杨柳塘镇高塘村村民吴南云一边采摘灵芝一边开心地说,“自己打算在基地学会种植技术后,也用自家林地来发展灵芝种植,村合作社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和回收销售,自己负责种好灵芝,不愁没销路。”

据了解,黔东南州除了盘活国有林地资源,还立足实际,聚焦林药、林菌、林鸡、林蜂“四大产业”,突出“一县一业”,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四大产业”利用森林面积达144.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32.2亿元。全州累计引进和培育林下经济州级以上龙头企业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0家),加工产值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有22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黔东南做强林业经济,全州林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9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95亿元,全州林下经济累计覆盖农户38.35万户。预计到2025年,黔东南州围绕“两茶一药”(油茶、茶叶、林下中药材)调整林种结构500万亩,力争用十年的时间打造千亿级林业产业,持续开启绿水青山富民模式。

与此同时,我州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也得到了顺利实施,全州累计完成造林面积527.6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895.7万株。全州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四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

凯里、丹寨、麻江、黄平、施秉、镇远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县完成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人工造林14.96万亩、封山育林76.22万亩,石漠化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郊绿化和公路绿化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创建了国家森林乡村41个、省级森林城市6个、森林乡镇49个、森林村寨185个、森林人家1317户。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全州已基本实现灭荒,“两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

如今的黔东南,山里,绿色健康的茶叶等生态农产品走出来;山外,一波波的游客被农村生态旅游吸引,林下经济逐步“升温”……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黔东南州始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持续推动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发展的“高质量”,不断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助力。

--> 2022-11-27 —— 黔东南州林业产业发展成就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391.html 1 释放“生态能量” 撬动“绿色增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