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27日

黄平六源鲜:

山野菜也有“春天”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11月23日,在位于黄平县旧州镇川心村的野生蔬菜基地里,我们再次见到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太芝,她匆匆忙忙从县城赶来。我们的采访话题便围绕着面前的一杯茶展开。

“这养心菜茶是我们最新研发的产品。”如果不是程太芝提醒,很难注意到面前的茶有何不同——同样是深绿的茶色,茶汤明亮,唯一的问题是口感更加清淡。“和茶相比它少了茶多酚,但每100克养心菜中含有钙500毫克,是牛奶的5倍。不仅安眠,还有营养。”程太芝继续介绍,在乡村,很多野菜都是药食同源,她因此萌生了将野菜做成保健产品的想法。

“受疫情影响,我们部分海外销售业务有所下降,但是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机遇,那就是往康养方向发力。”程太芝表示,六源鲜公司生产的野菜代餐包、野菜面条、野菜酸菜等产品,已经销往港澳、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中高档酒店,餐饮为载体,康养为核心的产业目标正在慢慢实现。

而作为一名党员,程太芝认为这些都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程太芝本人是黄平县重安镇马场村村民,以前在省外务工,2015年返乡创业,曾在黄平县城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餐饮店,为打出特色,想到了种植山野菜。“2018年成立合作社时只有30亩地,短短三年时间发展到2200亩,21个野菜品种,好在我遇到了助推野菜产业发展的好政策!”回忆创业历程,程太芝感慨万千。

正是在政策的扶持下,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以及部分高校、州有关局(办)等都来帮忙,依托省农科院园艺所的技术力量,程太芝的种植基地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亩产值不断提升,直接带动周边农户1.5万人次就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结束在基地办公室的采访,程太芝带着我们往地头走去。

旧州大坝上,成片成片的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和棚外有些萧瑟的秋景不同,大棚内是绿油油的各类野菜。此时采摘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村民正忙着田间管理。

“你们在干嘛?”

“这些菜有点老该割掉了,留着根系半个月就长出新的来了,我们野菜讲究的就是一个新鲜。”面对记者的问题,57岁的村民杨再碧大声回答,作为一名在基地工作3年的“老员工”,她学到的种植知识让她似乎很有信心,而更重要的底气来自于她的收入。

杨再碧家就住在基地旁边,曾经跟着老公在外做一些工地活。“现在在家门口打工,离得近,赚钱多,还能看护孙子。”杨再碧向记者介绍,平日里他们在基地务工按10元钱一小时计算,最多的一个月她拿了3000元钱。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程太芝引用了前段时间在华南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学习的体会,“我这棵黄平山野菜都能去到高等学府学习,迎来人生事业的春天,是党委政府重视培养的结果,作为龙头企业,更应该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做贡献,带动更多人致富。”程太芝表示,“如今,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创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黄平野菜之乡这块品牌。”

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有人前来参观考察学习,程太芝忙得几乎没有完整地吃完一餐饭。而距基地不远处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内,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加工厂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这条预计12月投产的生产线,将把程太芝的乡村野菜康养振兴梦逐一实现,来年,黄平野菜种植产业也将迎来新的春天。

--> 2022-11-27 黄平六源鲜: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394.html 1 山野菜也有“春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