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28日

乡村蝶变幸福来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通讯员 田浩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日,记者走进黄平县重安镇,从镇上到乡村、从民居到产业基地,一路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乡村破茧蝶变,民生工程不断完善,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一幅幅富美乡村蝶变的画卷正在重安镇大地上徐徐展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在重安镇易地搬迁堡上安置点,湛蓝的天空下,一排排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整洁干净,社区广场上居民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广场舞,还有一些小孩在嬉戏……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画面映入眼帘。

“以前住在塘都的山村里,要到镇上办事,就得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搬迁来这里之后,社区的干部很关心我们,帮我们在社区找工作,我现在还开了快递店,收入不错。小孩也在这里读书,我们一家人在这里生活很幸福,这么好的生活,我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谈起搬迁后的生活,廖朝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我们在老家住,房子破旧,一到下雨天屋顶漏水下来。现在住上干净的新楼房,社区还给我找了工作,我们家还得低保补助,真的感谢党的好政策。”在小区做保洁员的李小会高兴说道。

走进安置点的“阿妹棋刺绣厂”,一排排绣花机正在高速运转,在电脑的操作下,自动绣出一幅幅预先设计好的精美图案,工人们正忙着给图案修剪多余的线头……

“目前安置点小区内配套建有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超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引进阿妹棋苗族刺绣衣服有限公司、蜡染刺绣厂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入驻,开办就业车间,鼓励搬迁群众在社区自主创业,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重安镇兴隆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丽平告诉记者,该镇多措并举帮助搬迁群众在这里可以实现居安有和谐、业安有保障、身安有康乐、心安有归属。

提升乡村颜值,留住“绿水青山”。该镇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大家从垃圾乱扔到回收有序,从污水横流到清水环村,从杂草丛生到花团锦簇,环境干净了,房屋整洁了,村庄更美了。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了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过去,我们社区存在垃圾乱倒、污水乱流、乱搭乱建现象,通过这几年的整治,都变得干净整洁了,大家也改变了观念。”谈起环境的变化,兴隆社区的居民王守松满脸喜悦。他说,现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家也都养成了好习惯,看见脏乱情况,都会自发去清理、捡拾,相互监督。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重安镇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加大河湖管理保护力度,压实各级河长巡河责任,河湖管理范围内“四乱”问题逐步减少,全镇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投资1205万元建设的污水管网项目,全镇污水全部流入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1500吨左右,建成并运行生活垃圾卫生处理场两处,日处理能力10吨左右。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几年来,重安镇通过党建引领,建成了以安江坝区、皎沙坝区为主的300余亩蔬菜、400余亩食用菌产业示范带为主导,统筹推进生态养鸡、养猪、养牛等特色产业。该镇找准特色、发挥优势,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门路,为群众增收安上了“新引擎”。

在黄猴村的养牛场,返乡创业的养牛合作社负责人王逍遥和记者聊起了他的养牛致富故事。“我从最初的不懂技术到现在的规模化发展,一路走来很辛苦,但也很值得,现在不仅我个人富了,还带动乡亲们挣钱,这几年还拿10多万块钱分红给乡亲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如今,重安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亲们正满怀激情,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阔步前进。

--> 2022-11-28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467.html 1 乡村蝶变幸福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