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29日

小山村里的新变化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通讯员 杨柳珍

初冬的早晨,记者走在剑河县岑松镇南岑村新建的健身步道上,时不时遇到一些孩童相互追逐玩耍,从村子里往外看,群山连绵,叶红、野绿、梯田,村子里白墙上的民族画、黑瓦、木楼、古井、栅栏……好一派乡村田园风光,既可以赏乡村美景,又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真是惬意十足。

一路过去,不时遇到村民在田间移栽油菜,施工队员有的在粉刷墙面,有的在装修村寨步道扶手,忙碌而有序。

“要说我们村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以前大家思想不开放,哪个不信哪个,连村干部和工作队的话都不好使,干部们的工作难做得很,但是经过一年的建设,村里变得漂亮干净了,大家都支持工作了,还抢起做了,想起那些事,真有点可笑……”南岑村党支部书记刘跃泽边带着记者到村里看产业、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边谈起村里这些年的新鲜事。

刘跃泽说,村里的大变化,还得从2021年说起。去年11月,南岑村被列为县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打造,县里请专业人员对村庄进行规划,并实施打造美丽庭院,建起了健身步道,村民们的房前屋后也变干净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比以前好多了。

“村里的变化让人很舒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做梦都没想到村里会变得这么漂亮,还有产业基地,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真的好啊。”在油菜种植基地干活的肖世贵开心地说,这几年来,村里发展林下南五味子、丹参、西瓜、羊肚菌等产业,让村民们在产业地基务工,每天劳务费不低于100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跟着刘跃泽,我们来到了南岑村的大坪自然寨,刚近寨门,便看见村民们有的在拌水泥、有的做护栏,不远处还有挖掘机在扩宽进寨路,一派忙碌的景象。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你看,这段路是我们新加宽的,还做了漂亮的护栏,那边挖机还在挖,一直修完那一段路。”村民杨老妹双手裹满泥浆往新建扶手上来回抹浆,开心地和记者分享参与项目建设的快乐。“农忙时候我去基地干活挣钱,农闲时又在村里做建设小工,又得钱,又得荣誉,以后大家走这一段路都会想起是我们参与建设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点就是正在建的污水处理系统,家家户户的污水都排到下水道,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污水到处流的样子了。对面看见的那一片大棚就是我们的育苗基地,现在正在培育中药材钩藤苗,等大了就销售到全县各地去种,都是订单式育苗,有保障。”刘跃泽指着村边一排排银白色的大棚告诉记者,村里这几年不断发展种植业,拓展了乡亲们创收渠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南岑村不仅抓好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等工作,同时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采取“入百家门、察百家情、尝百家饭、解百家优”的“四百行动”模式,实施“一村一主导产业、一寨一特色文化、一族一家谱家训、一户一发展政策、一人一致富技能”五大政策,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组建芦笙舞队、引导群众修订家谱家训等,不断提升群众致富技能、文化素养,促进乡风文明。

在村里转一圈,我们回到了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些村民出入农家书屋便觉得好奇,于是进去一看,几位村民正在看书看报。

坐在旁边看报纸的刘老龙说:“我们村以前房前屋后脏乱差、路也小,大家做事都没精神。现在路好了,房子漂亮了,有产业了,大家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只想多干活多赚钱,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一句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南岑村生动铺开。

--> 2022-11-29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564.html 1 小山村里的新变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