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穗县第二幼儿园 杨 娟
通过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幼儿的科学学习要在探究具体事物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是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的过程;教师指导幼儿探究自然事物,运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能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调动形象思维,在参与排序、归类、推理与判断中,能逐渐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在幼儿园科学领域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大小、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等情况,组织与开展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动手操作等,促使幼儿认识和运用科学知识。
一、开展趣味科学小实验的重要性
(一)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开展趣味小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运用适宜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全面正确地回答有关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深层次地理解相关实验的内涵。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
(二)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对事物往往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而科学领域学科教学则是培养幼儿好奇心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方式。科学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形式多样、趣味盎然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要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例如,认识周围的事物现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生活物品、相关建筑等,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要支持与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分析并解决问题,如看到泡沫漂浮在水面上,引发幼儿思考:其他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吗?从而促使他们对未知世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而浓厚、持久的兴趣又能转化成努力学习知识的动力,会对他们以后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
二、趣味科学小实验材料的运用
(一)注重多样化结构实验材料的运用
以往,教师总是根据实验要求,为幼儿准备比较单一的实验材料,让幼儿死板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到最终要求的结论,却很少考虑为幼儿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材料,让幼儿从多个角度进行实验,或对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延伸,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局限了幼儿的目光,限制了幼儿的长远发展。为此,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实验材料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满足幼儿对科学知识的需要。例如,在进行“胡椒粉和盐巴的分离”这一趣味实验时,教师先向幼儿提出了以下问题:“假如我们不小心将厨房中的胡椒粉和盐巴混在了一起,应该怎样将它们分开呢?”并引导幼儿根据上述问题思考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幼儿通过讨论进行了以下表述:“需要用到的材料有胡椒粉、盐巴、小盘子、塑料汤勺。”然后,教师为幼儿讲述了此次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讲述进行实验,将混在一起的胡椒粉和盐巴进行了分离。之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为幼儿讲解了胡椒粉和盐巴分离的原因,即胡椒粉的重量轻,比较早地就被静电吸附,并让幼儿合作探究了以下问题:“你能用这种方法分离其他混在一起的原料吗?”最后,幼儿自己选择了需要用到的原料,并按照上述实验原理自主进行了实验操作,提升了自身的实验素养。
(二)重视动手操作,实施科学实验活动
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还包括“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为了让幼儿更为深入地认识周围的事物与现象,教师还要重视指导幼儿动手操作,实施科学实验活动。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感知、动手实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与传热的性质和用途,感知和发现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等。除了这项贴近生活的实验活动,教师还可以指导幼儿参与研究动植物的实验。例如,在“什么东西不见了”中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目标是探究不同物体的溶解速度、物品颗粒大小和水温的关系,提高幼儿动手操作以及随时记录的能力。教师需要准备透明塑料瓶、沙子、小石子、茶叶、冰糖、白砂糖、绵白糖、盐、凉水与热水等器材,还要准备笔和记录表等工具。教师可以先展示这些物品,提问:“哪些东西在水里融化得快呢?同样的物品怎样控制融化的快慢?”并要求幼儿参与动手实验,指导幼儿做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探究不同大小的物体融化快慢,第二个实验是探究同种大小物体在不同水温下融化的快慢。教师要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根据观察的现象记录数据。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活动是从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探究欲望出发,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提出问题,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将科学小实验融入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