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30日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 三穗县第三幼儿园 张丹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已经成为家庭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421”的家庭结构中。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家长急于求成,孩子面临巨大心理压力

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从小就让他们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忙碌的培训活动,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无法体验到成长的乐趣。父母忙于工作,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或早教机构,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和照顾,这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很容易产生心理焦虑。

(二)部分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家庭教育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居多,多数都是隔代教育,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祖辈过分无原则的溺爱,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制约了我国教育素质的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

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缺乏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是影响家庭与学校有效合作的重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家长与教师的分工尚不明确。在儿童心理教育的家校合作实践中,家长与教师的分工不够明确。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未能及时沟通,导致缺乏合作的有效性。第二,家校合作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背景和主观感受不同,难以统一教育标准。

二、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策略

(一)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应保持和谐,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活泼开朗的性格。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勇敢、坚强、乐观向上。在糟糕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缺乏安全感、自私、胆怯和逃避责任等问题。因此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运用正确教养方式

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和谐的家庭关系的支持,还需要正确的养育方式的支持。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应多与孩子互动,多陪伴孩子,对孩子多点耐心,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拒绝暴力行为,更要以身作则。多给他们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承担责任。

(三)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学校和家庭应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明确教师与家长的分工,制定统一的教育管理标准。首先,在家校合作机制中,要明确教师与家长的分工。心理教育主要涉及对教育场景的沟通、指导、管理和建设。根据职能分工,教师负责教育场景的管理、指导和建设,家长主要进行心理沟通和疏导。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该做好角色分工,根据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同制定短期和中长期的教育目标。

三、结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应更加重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与家长建立统一的教育目标。同时,幼儿园应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提高与家长沟通的频率,形成强大的家校联合力量,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 2022-11-30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712.html 1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enpproperty-->